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棋为子,点兵点将点江山。
01
你最近有被网红“人类高质量男性”刷屏吗?
一个极力扮丑的男人,自称是“人类高质量男性”,因为在网上疯狂“求偶”而一夜爆红,关于他的梗顺势满天飞,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
各种网红博主乃至明星艺人纷纷跟风,甚至迪丽热巴、刘涛、杨超越等影响力极大的女明星,也纷纷下场模仿这位“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姿势晒照片。
某知名直播平台更是向他抛出橄榄枝,特意邀请他做一场“求偶专场”的直播,开播短短几分钟,人气便高达上千万。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瞬间将这位自称是“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徐勤根送上神坛,足以称得上是网红界的顶流。
至此,徐勤根彻底飘了,开始疯狂割韭菜。
想进他的粉丝群需要向他缴纳天价入群费,一个月两万五,一年七万五,如此难看的吃相引起官媒注意,其中央视网直接点名发长文怒批他毫无下限的行径。
紧随其后,徐勤根的账号相继被封禁。
从走红到封禁,他用了一个月时间。
魔幻的话,即便徐勤根难看的吃相已经跃然纸上,被封杀理应是令人拍手称快的事情,却仍有人选择闭上眼睛,替他喊冤鸣不平。
02
一个月前,寂寂无名的徐勤根随意录制了一段“人类高质量求偶”的视频,结果引起各大平台的疯狂传播。
视频中的他,梳着贴皮的油头,化着惨白的妆容,摆出极其夸张的姿势,用颇为紧张的语气自称“人类高质量男性”,并在网上“求偶”。
这则视频引起广泛传播后,徐勤根像是发现了流量密码,借此为噱头刻意扮丑,用最为油腻的姿态为自己造势,不足半个月便已登上流量巅峰,引发全民模仿的狂潮。
各大网红博主以及影响力极大的女明星,也纷纷下场模仿他的拍照姿势,各大平台和广告商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被捧上神坛的徐勤根,沉浸在专属于他的流量狂欢中,忘乎所以。
有知名媒体想采访他,他想都没想,开口就是25万的采访费用,少一分都不行。这恐怕也是历年来第一个,向媒体开口要天价采访费的网红。
官媒当然不会因为他吃相难看而封杀他,主要原因还是那个明目张胆的“天价入群费”,直接牵连出他骗财骗色的丑陋行径。
走红期间,徐勤根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一个比一个吓人:
他自称从事金融行业十余年,懂英文,智商高,素质强,爱阅读,身价不菲,简直是人间罕见的“高富帅”。
他晒出来的照片不是私人飞机,就是劳斯莱斯,将价格昂贵的高端酒店当成烂大街的存在,穿的衣服价格轻轻松松上万,戴的表价格更是高达上百万,同时还是多家公司的高管。
极力将自己塑造为成功男士的形象,目的则是,为后来的“天价入群费”做铺垫。
那么进群后的人能得到什么呢?
他采用各种专业词汇包装得很高端,但简单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可以得到他每天发布的毫无营养的内容,相当于什么也得不到。
如此令人大跌眼镜的捞钱方式瞬间冲上热搜,引来各界专业人士的审视,发现徐勤根身上漏洞百出,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
徐勤根本不懂英文,英国华人圈查无此人,他戴的表是假表,穿的衣服是高仿,私人飞机和豪车也是假的。
他本人常年混迹于网络上,凭借刻意营销“高富帅”人设,欺骗涉世未深的小姑娘,目的就在于骗色。
而所谓的多家公司高管身份,被扒出不过是几家皮包公司,只有个空壳子,目的就是想收割智商税,直白点说就是,借用名气和噱头骗钱。
这种种一切都在表明,徐勤根根本不是好人。
央视网更是愤而点名曝光他的真面目,特意发长文怒批:
网络不是私域,而是公共舆论空间,不得不顾公诉良俗,践踏底线红线,丑态横行,正气不彰,不仅会让网络环境乌烟瘴气,还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这不是高质量,是毒流量!
深以为然。
我不知道徐勤根在这一个月的流量狂欢中捞了多少钱,但我知道的是,是审丑文化给了他登上神坛的机会,是有人奉行“唯流量论英雄”,才给了这样的人骗财骗色的机会。
倘若让一个徐勤根依仗着此种手段成功变现,那么势必会冒出无数个徐勤根以同样的猎奇方式崛起,不惜违背公序良俗,不惜让审丑文化内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03
徐勤根并非第一个依仗着审丑而蹿红的人,他的前车之鉴是招摇撞骗的马保国。
这两人都曾登上过流量的巅峰位置,然后彻底堕入深渊,但他们背后站着的,是成千上万挣扎在直播行业金字塔中底层的网红。
他们无法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唯一的手段就是不惜动用一切猎奇方式博人眼球,疯狂试探观众的下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可怕的是,审丑是一种本能,但审美却需要动脑。
人性中潜藏的惰性,会促使着我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将视线停留在他们扮丑的镜头上,久而久之,再也难以接受那些真正有价值,但需要静心学习观看的内容。
扮丑如土味网红“郭老师”,凭借癫狂的风格,脏话连篇,时不时几个重口味且挑战互联网底线的动作而蹿红,她越癫狂,观众就越喜欢。
今年中旬她前往南京,成千上万的粉丝闻风而动,硬生生再现了“人潮如海”的恐怖场面,他们手举着自制的应援灯牌,撕心裂肺地喊着郭老师的名字。
夫子庙被围得水泄不通,交通彻底瘫痪,连警察都不得已出来维持秩序。
可是你知道吗?
单单是凭借直播的流量,郭老师便能月入六位数。
当然,她对自己的认知很清醒,曾无数次自嘲过自己不过是个“网络上要饭的”很多人拿她当笑话看。但现实情况是,扮丑的她满载而归,起哄的观众散场后一无所获。
一时间,我竟分不清,到底是谁在看谁的笑话。
成年人或许会认为这无伤大雅,但可曾想过,你尚且不具备判断力的孩子,看到这些以扮丑而走上人生巅峰的网红,会产生何种心理,心态会不会因此而变得畸形?
我们已经很久不曾从孩童口中听到,未来想要成为科学家的美好憧憬了,我们能够得到的最为普遍常见的答案变成了——网红。
甚至有调查结果显示,有家长主动给孩子报了网红培训班。
这就是审丑文化最悲哀的地方。
猎奇扮丑层出不穷,招摇撞骗大行其道,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首先深受其害。
所以啊!
醒醒吧,别让孩子们渴望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