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照片都是后期上色的
一列火车临时停靠,这里可热闹了。各式小贩一拥而上,他们向车上的旅客兜售各式商品,有的小贩甚至就在铁轨上摆起摊位做起了买卖。看来那时候铁路的开通,不但方便了百姓的出行,还带动了沿线百姓的收入。
路边等活的挑夫。这些挑夫穿着简陋,脚上穿的还都是草鞋,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扁担和一捆麻绳,这两样是他们干活的工具。他们站在路边,一脸茫然地望着,等待着雇主的到来。
路边的一个摊位,这个摊位紧挨着一面破旧的土墙,摊主光着脚坐在小竹椅上。那个竹簸箕里面摆放整齐的东西,看起来像切成一段段的甘蔗。
街头的小贩。这个小贩挑着一担子的羽毛扇,这些扇子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我觉得当时富裕家庭可能对这种扇子的需求要高一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蒲扇应该更受他们的青睐吧。
三个男子抬着一个大木桶。如今这样的大木桶很少能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桶和金属桶。在过去,盆和桶都是木头制作的,当时专门制作这个的手艺人箍桶匠很是吃香。当时百姓所需的米桶、木马桶、木火盆、马桶、脚盆,都是通过箍桶匠制作出来的,那时候在街头时常能听到箍桶匠“箍桶儿哟”的吆喝声。
清末的南京夫子庙,当时的这里也是蛮热闹的。那时候的泮池中就有游船这个项目了,在泮池畔停靠了一排提供给游客游玩的乌篷船。感觉和如今夫子庙最不同的就是这里的牌坊,清末夫子庙的牌坊都是带有戗柱(旁边有支撑的柱子)的木牌坊。
街头的有轨电车。一辆有轨电车停在路中间,车头处站着一个男子,在车子的两旁分别站着一个印度人和一个清朝男子。这张照片拍摄于年(清光绪三十四年)3月5日的上海。想不到吧!多年前,在上海就可以坐有轨电车出行了。
一家商店前聚集了很多人,这里还有好几个洋人。从这两边悬挂的招牌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家专门做竹制品雕刻工艺品的店铺。这家店铺的老板很有想法,为了吸引更多的洋人到他的店里来,店铺上还弄了个英文的店招。
两个背夫用一种特制的工具背着这两个洋人女子,对于这种出行方式,这两个洋人女子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不知道她们当时是摆拍,还是让这两个背夫就这样背着出行。
街头的茶摊。那位倒茶的老者,单手握着一个巨大的茶壶,正在往一个小茶壶里面倒茶水。这么大一个茶壶,里面盛满水,就这样斜着倒茶,没有一定的腕力和技巧,一般人还真不行。这个茶摊很简陋,很多人都是端着个碗在站着喝茶。来这里喝茶的一般也是一些下层百姓,他们不在乎环境,就讲究一个实惠,来这里喝茶只为解渴。
大户人家的房屋。院子中摆满了各式的花花草草,在房屋的门头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举霞轩”三个大字。在过去大户人家的房屋的门头上都要悬挂匾额的,而且为了彰显身份与品位,他们还会在匾额上大做文章。
出行的慈禧太后,她的身边围满了太监、宫女。看到这张老照片可能很多人感到很奇怪,这些太监怎么都穿了龙袍?其实他们穿的不是龙袍,那是蟒袍。在清朝,蟒袍是吉服,这个是专门在吉庆典礼上穿的服饰,像吉庆节日、筵宴、皇帝生日等日子。在清朝不光王公大臣可以穿蟒袍,宫里的太监也是可以穿蟒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