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许欣怡回到了新加坡,继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历史。
在南京大学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她会一直收藏在心。
1遇见南朋友
许欣怡约十年前就曾来到过中国。
十一岁的她懵懵懂懂地走过上海、杭州和苏州的风景,体味过繁华,瞥见过秀丽。
岁月变换后,欣怡寻着记忆碎片来到中国求学,也希望借这个机会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但这次,她选择了南京,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古都”,巧的是,欣怡的表姐也曾有在南京大学的交换经历,欣怡从表姐处得到了很多南大的相关信息,未见南大,便似旧友。
许欣怡在南大
南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这也让欣怡的留学申请十分顺利。
2南大生活
在南京大学的最初时光,许欣怡也曾感到过异地求学的孤单,新的环境并不是那么容易融入,“我常常听到礼貌的赞美,但很少有同学会主动与我交朋友。”
但很快,欣怡就如鱼得水了起来,有朋友,有生活,她全心投入。
欣怡参加了南京大学为留学生主办的山西之旅,约5天的时间中,探访了山西的各个名胜古迹,回想至此,她仍旧兴奋地说,“感谢这次旅行安排,山西很值得一去!”。在这次活动中,欣怡也认识了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许欣怡参加山西文化体验之旅
欣怡享受在校园中骑行或漫步的时光,享受与朋友倾心相谈的氛围,但有时她也会感到有些微不自在,“同学们和食堂工作人员有时会用有点‘奇怪’的眼光看外国朋友,但能感受到都是善意的。比如华裔,和中国人会很像,但是中文说得没有那么好,甚至不知道一些食物的名称,希望大家不要对我们做一些主观的论断就更好啦!”
除去这些,在南大的生活是非常愉快的,她还强调,“对宿舍非常满意!”
3南京探索
闲暇时,许欣怡也会走出校园,从各个方面贴近这个吸引她的古都。
并不算长的交换时间里,她走遍了大半个南京,“我去了夫子庙、明孝陵、孙中山纪念馆、栖霞山、玄武湖、街、老门东……”,每个地址,都有很多故事,欣怡用心感受和探索,最终离去,很是依依不舍,“可惜还有很多地方我没来得及去呢”。
欣怡在南京也体验了很多有趣的小吃,对秦淮名小吃“鸭血粉丝汤”,她始终带着一丝芥蒂,“尝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味道,但确实有些难以说服自己吃鸭血。”但对于绝大多数其他的美食,欣怡都竖起了大拇指,直言非常好吃。
4南大学业
在南京大学,留学生并不用选择一个特定的专业,欣怡只需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由母校批准即可。
说起课业,她絮絮叨叨将选修的课程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
“最喜欢《Abnormal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了!”一方面英文授课让欣怡很容易上手,另一方面在这门课上学习了非常多的异常心理相关的知识,给欣怡开拓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许欣怡(右二)与老师、同学
谈起同样心理学相关的课程《HistoryofPsychology(心理学史)》,许欣怡笑着大呼,“被骗啦”。原本以为是英文授课,却绝大部分是中文讲解,欣怡此前也未有过心理学基础,所以颇有些吃力,幸好论文还能以英文撰写,同时,选修的另一门课程——《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英中互译)》也帮了忙。
“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翻译有多难”。同样的英文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就对应了不同的中文意思,甚至同样的含义,也有非常多的中文表示,“喜欢可以说成是青睐,这实在很难,也很有意思。”
《美国视角下的中美文化交流》让欣怡更多地思考自己身上的东西方元素,在这门课上认识的朋友,是既可讨论问题的同学,亦可一同玩乐的伙伴。
许欣怡(右二)和朋友们
原本就是历史系的许欣怡,也选修了很多历史相关的课程。
《TheChineseCity16th-19thcenturies(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国城市)》,在历史之外,欣怡学到了更多有趣的关于城市变迁的知识;在《HistoricalSociology:FocusingonKorea》的课堂上,欣怡学习了历史大局观下的韩国社会变迁;《香港史》是中文授课,同时因为对香港比较陌生,欣怡觉得“有点深奥,有点吃力”,中国同学都很清楚的知识对欣怡来说颇为费解,这门课让欣怡更了解了中国香港,也感受到很多暖意,“老师很好心地让我在考试时以英文来作答。在这门课上,我也遇见了很友善的台湾朋友们!”
欣怡的家人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学业要忙,她很习惯家人们彼此牵挂却不在身边的生活。但在南京的日子,也会想念在新加坡环境中的熟悉感。
终于归家,又舍不得南京的风物,认识的朋友。在南京大学陌生而有意思的体验,会是许欣怡的宝藏,“再见南京,再见南大,期待再见。”
南京大学也会在这里,等待着、陪伴着一代代南大人,永远期待着初见,守候着再见。
文编:陈悦
美编:陈悦
图片:许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