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银羽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这张照片摄于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虎踞路旧址)
我的贩书史前史(上篇)
(一)缘起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在孔网开了网上书店,我的书旅不会有什么特别。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南京城里的书店密集区,新街口新华书店至今仍是标志性建筑——出了家门,就在街对面,其人来人往,不时举办大型书市,每天看在眼里。
先不说那里,新华书店近邻,曾经有个小门面,专售小人书连环画,其存续没几年,还在我读书识字之前,儿童期毛病较多,日常一大难题是“嗯嗯”不规律,家人的办法:如果每次我自己乖乖解决,奖励一本小人书,父母在书店柜台前把小男孩举起,任由挑选,一次,两次,直到几十次,这种事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见“好”就收,逐臭闻香是我最初的“藏书”来源,没有书架书橱,祖母屋里写字台的抽屉,没事就去给它们排排队......
然后入了小学,再大一点,那个年代的人生经历:书籍,玩具,以及衣物,都有一个向后传递的过程,我是家族一代人中的老大,远远近近的表弟表妹们很快就把我的童年给瓜分干净了,图画书小人书时代告终。
上学-识字,从童话向武侠跳跃,毫不犹豫,再往日本动漫过渡,边界有些模糊重叠,这中间,科幻、奇幻、推理等等,诸般穿插,我的阅读兴趣主要是虚构类,而在文学名著和文史经典上仅做过短暂停留。
最初读物的来源,除了节日与生日礼物,父亲会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那个教师阅览室真是有不少武侠小说啊!小学以内,我便博览各大门派,小图书馆不够用,周边几家租书店也被我一一料理掉,还啃了几种《中国武侠小说史》《千秋文人侠客梦》之类的理论著作,阅读习惯从中养成,另有中期和长期影响。
中期就是进入初中,新环境里瘦小的我,校园欺凌恐怕说不上,有个男同学就是总来招惹,某天,排队前往音乐课教室途中,那家伙又凑了过来,恩,还好是要聊天,他最近在看一本武侠小说,我随口评说几句,话题持续,对对书目,他看过的,我都知道,我列举几种,他闻所未闻,引起一点葱白,麻烦就此结束。
大约十年以后,踏上网路,断断续续码字做写手,创作了男主角“宋银羽”,偶尔当马甲穿穿,直到进入号称武侠第一网站的九阳村,宋银羽成为固定网名,至今用了将近二十年,再到孔夫子旧书网,继续沿用,『银羽书筑城』和『银羽的纸墨铺』两处网店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我在九阳村的经历,年初写了一篇《我的九阳史记》,这里不再复述,一句话说:在九阳村建立起自信心,并且明确意识到在网络上可以生存,几年之后遇见孔夫子旧书网,年至今,真正实现了与网站共存,与书籍文献同生。
(二)从哪里开始买书?
早先家住在中山东路新街口,对面是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签售会和书市轮番上演,从柜台到开架,书店的形态一再改变,与书为邻,耳闻目染,买书自然而然就发生了,何时有零花钱的?记不清楚,它们最初的用途,大抵是零食和书——躺在床上,边看书,嘴也不闲着,从小到大常常如此,往后想来也改不掉了。
如果我没有网店,对旧书还真没什么兴趣,而特价书店曾经遍布南京的街巷,可惜当年人小没收入,见识也不到,多好的机会,没把握住,所谓经历,实在是浅显,便想到啥说啥吧。
在国营书店一统天下的时候,三联书店的营业场所往往是颜值担当,湖南路上的三联书店很久之前已经关张,我那时间还处于幼龄,无法独自出行,在家人陪同下仅仅去过两次,一次上到二楼书店,约略记得布置清雅,顾客却很少,另一次就是楼下院落摆开的特价书市,源于报纸角落里一则广告,有一批销往香港的书籍返销回来,老书依着旧定价,还有折扣,《徐霞客游记》等等(小时候集邮,还真知道老徐)……
到时候,父母带我去看,时间稍早,铁门前已聚集了不少人,一等到门开,人群冲刺而入,那会儿我还没有形成战斗力,被父母护在中间,跟在后面进入,主战场是如何都挤不进去,只有在边沿捡捡,上手是一本伏尔泰的《哲学辞典》,懵圈啊,一旁有位叔叔看着,我乖乖把书递给他,等人群略微散开,没找到传说中的《徐霞客游记》,各种各样的字帖铺在台面,不好玩,临走好歹带两本书回去:《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和《德国古典美学》,前者等到初中才看,影响我后来读了不少左拉作品,后者最终也没能翻动几页,待到网店开张,前后售出。
三联书店这一回肯定不是我初次接触特价书市,那里书的品味并不合适一个少年儿童,作为早年经历,如此记忆深刻,大人们对书籍的态度给我触动,所见一系列动作眼神,好像刻印了下来,怎么也忘不掉。
旧家对面是的新华书店,本市有读书节的传统,作为策应,新华书店常年举办特价书市,可谓近水楼台,不过说实话,那时靠家长发点零花,在零食和书之间,一度是很为难的,也不太会挑书,记得某次书市,工作人员上架新货,我捡到一套《耕堂劫后十种》,走几步觉得绳子勒手,想放弃,摆回书台,还没等落定,后面一位大叔便接收下来,年年有书市,我都会出席,没有什么经典的概念,精装平装并列,抽出一定是平装,贪便宜,所购大多是浅显杂书……没预计到自己会以贩书为生,日后我在网站一本一本印证它们的价值,痛悔基础没有打好呀!
孔网开书店元年(),新华书店最后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书市,一个楼层,持续时间很久,每天都有更新,库底子全部端上来,折扣力度空前,最后几天整个一元一本,当时我就觉得如在梦中,当时还在朝九晚五上班,但已经确定要开家网上书店,哪怕迟到早退,每天去新华书店报到,两位收银阿姨看熟了脸,会主动致意,我倒是每每不好意思,有回,某人结账时犹犹豫豫,阿姨就近以我为榜样激励人家,最后一天,我买了好大一堆书,已经超过人力范围,多跑几趟送回家,是几趟?我还在心里默算着,两位阿姨主动表示可以帮我,打包装了三辆推车,送书到家,感谢,告别,没有再见,书缘尽处,人缘亦了。
一轮书市,购买两三千册书,可以说是打下了网店的基础,不过彼时未经历练,淘书凭一己喜恶,什么“网格本”“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之类完全没有放在眼里,《马克思数学手稿》买进几十本,年出版,定价几角,还打3折,见着了暴利……
我倒是指望每年都有这样的书市,可以支撑一下网店的货源,可是再也不见了,很多年里面,我想不通,直到有一日在新华书店门前路过,突然灵光闪现,是新华书店进货方式改变了,与出版社结算和退货并举,不需要建立库存,特价书市没有了源头,年实则是清仓,之后一些所谓书市,不复曾经味道!
以后岁月,有同城书友在网店下单,约好上门自取,在哪里交接呢?新街口新华书店是标志性建筑,最后一回进它店堂,是书友王世清先生拉我聊天,里面找了一处说话地方......
年,旧宅拆迁,物理距离也远了。
杨公井一带,早至晚清民国就是书店重地,年代太平南路形成过一个书店群,中心位置便是杨公井南京古旧书店,第一次还是小时候家长领着,面对是国学与旧籍,兴趣缺缺,因为离家近,以后偶尔路过仍会进去看看,买书不多,印象深刻有《艺苑掇英》零本,日后我在孔网初开店,自家书先上架,这就算值钱的,还有件大事,也是入孔网之初,在论坛求购上,看到有人高价收中华书局老版精装本二十四史,我就记得南京古旧书店有大半套,当了一回快递,从书店直送邮局,这买卖好做。
最近一次去古旧书店,查日记在今年4月24日——
“铁将军把门,有告示:由于疫情影响,古籍书店业态调整……往里看,好像已经搬空,又一家老店要走入历史,bye-bye。”
南京的民营书店大概是在年代崛起,遍布街巷的五元书店,五元只是一种说法,更精彩是一些出版社的精品库存书,只是我那时候的视界局限在2元或5元一本上面,对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视而不见,唉~一个中学生又能怎样!
诸多店家,其中书香斋和天宫书店可谓双雄并峙,不仅是好书迭出,两家本身还是很多其它书店的供货商,并且不局限于南京本地。
书香斋位于夫子庙(再早点,是太平南路),繁华所在,那热闹,看个书得挤进去!我从初中开始便经常走动,直至其关张,有近十大几年的书缘,真正发力还是在开网店之后吧,有一桩豪举,60本一套的《东方杂志》影印本,拿下书店三套库底(有一套不全),第一次获得送货上门的待遇,先堆放在祖母屋里,老人家看见那体量,是真着急,这书前八卷是32开本,以下每本都是16开精装巨册,当年售价一本8元,以后书香斋某位店员向我炫耀:老板从上海进货,论火车车皮。
书香斋在文史上比较强,我的网店最初定位于国学,两厢契合,时间有些久远,买过好多书都记不起来,有本《旧都文物略》(8开精装本,北京古籍出版社)至今仍没有卖掉。
首次登陆天宫书店,我已经十九岁了,在僻巷之中,进门豁然开朗,场面阔大,书价比其它特价书店更便宜些,第一次购书印象深刻,中国文联出版社三岛由纪夫作品集四种《走尽的桥》《纯白之夜》《残酷之美》《太阳与铁》,以及《清代园林图录》一本,合计十几元,多年以后,天宫书店又推出购书卡,我是金卡起步,享受折上九折,钻石卡则不能直接办理,需金卡用户消费满1万元,我从金卡升到钻石卡大约用了半年时间。
在天宫书店买书多多,当然与经营网店有关,我最初设想是文史旧书和特价新书两翼并进,过程中追逐精品,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落实起来就是另一回事,特价书一时有太多人在做,售价被压到无法呼吸,有人跟我说可以波段操作,那样首先需要背负库存,选书的眼光也很关键,新书特价曾经在我网店中占据了一定比例,但从成交额上看,比较次要,所以一般买两三册复本,增加增加品种,特殊情况也有,比如《广东十三行考》,两种不同封面各买了十册,完全是因为沈夑元先生的关系,沈先生真是老书蠹,与我这样的后生晚辈偶尔也会交流一下,一次我新买了《西谛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报知先生,老爷子斜过眼来,淡淡说道:这个我有文物出版社线装和精装各一套。又一次,我往南大附近书店去看看,行至青岛路,有个大坡子,沈先生购书回头,人处在高处,先看见我,抬手挥书,喊我的名字,及至近前,见到一本《广东十三行考》,说是购于学人书店,这个印象不要太深呀!日后我在天宫书店买进20册,其实还是不够的......
书香斋和天宫书店,那代表着特价书的大航海时代,无敌舰队的旗舰。
火热往事,硝烟散尽,只剩下你我的回忆,书店不死。
特价书店是在一个特定时空里面壮大发展的,挖掘各家库存资源超过十年,使得出版社和读者各取所需,有很多很多国营书店缺乏的东西,只不过库存还是会耗尽,而网络世代来临,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业态将取而代之,特价书店本身不是没有调整,书香斋一度引进旧书,在定价上向孔网靠齐,天宫书店开辟了精品部门,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拯救,转型之痛,越是具有代表性的越难以保全,当我们挥别旧时光,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