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孔庙,又是学府,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庙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是我国多年封建统治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汉代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对孔子推崇备至,誉其“德配天地,道贯古今”,敕令京城和各地州县兴建祭祀之所,被称作孔庙,或者叫夫子庙、文庙等。历史上孔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往往“因庙设学”、“庙学合一”。“庙学合一”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重大教育制度,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到鲁地游历的时候,曾经参观孔子的庙堂,以及孔子遗留下来的车、服、礼器等物,同时发现那些读书的学生竟然都按时到孔子的旧宅里演习礼仪。他不禁对孔子生发出一种“高山仰止”之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谐至圣矣!”这是司马迁少见多怪了。其实,孔子殒后的第二年,他当年的居室就被弟子们奉为“庙”,并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车、书”奉于其中,年年奉祀。学在庙中,庙中有学,“庙学合一”已初见端倪。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把儒家学说奉为正统,兴建太学,以儒家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尊孔通经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唐高祖武德二年(年),诏令国学各立周公庙、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贞观二年(年),停祭周公,专立孔庙。贞观四年(年),诏令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从此,各州县大多在学宫旁边建立孔庙,“庙学合一”初步形成。

景佑二年(年),时任苏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将州学(后来称府学)和孔庙(文庙)结合在一起,正式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从此,“庙学合一”就成为一种定制被继承下来,至清朝嘉庆年间,全国共有京师、府、州、县、厅、司、乡各级学校孔庙(学庙)多所,加上其他书院孔庙等,总数达所。

孔庙作为祀圣贤、习礼仪、讲经籍、议文事之地,无论是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还是中庙旁学,总是庙、学合为一体。全国各地的孔庙,其建筑形制大致相同,均有棂星门、大成殿、文昌阁、泮池、崇圣祠等纪念建筑,作用大致有三:一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二为教育场所,三为科举考试的场所。

“庙学合一”的规制,确保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士子们在庙、学中攻读至圣先师的至理名言,学习乡贤名宦榜样,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而且使儒家学说在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在,儒家学说在现代社会中,又被人们发掘出许多新的思想意蕴,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宣言》中所说:“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