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格律还未进入艺术领域,但诗词的语言却已经进入艺术领域了。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把一句话写的通顺,然必须叫读者能看明白,并符合音韵要求,引导读者顺利地进入你的审美思维,才能称之为诗词。
不要以为说话说得很清楚,那写出来的也一样清楚,那并不一定,两者还是有差距的。当然,我们说话时可以重复,听不懂时还可以当面问。而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看了诗以后,他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故此语言文字就是定要清楚通晓。
诗词文字是超出我们现实生活中语言交流的本身的。读者看的是文字,看不到你的手势、表情,也不容许解释。一句诗几个字就能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传达出来,不能叫读者误解、走岔路,这就是是诗词语言上需要做到的功夫。
不少诗友写诗,他自己很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但读者看不清楚。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生造出一个词来用在诗上。这种词你自己懂,别人不懂。有些大诗人会生造词,像苏东坡、鲁迅等,生造了好多词。但他们是语言大师,造了以后被社会所公认。而我们没这个水平,造的词不为社会理解和公认。
诗词要创新,肯定不能总用老词,得用新词,可是要用新词,就涉及到生造词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靠我们创作实践来解决,靠提高语言能力来解决。不要以为你说的话挺明白,写的诗就不会有问题,语言问题一定要当回事。
曾一首诗,标题叫“澳门回归”。但看诗的内容并不是写澳门回归,而是写人从澳门回来,于是问作者:你这也不是写的澳门回归呀!他说:“怎么不是呀,我就是写澳门回归,我刚从澳门回来。”他从澳门回来,是他回归,不是澳门回归。
这就是语言的水平问题,功夫到家不到家,大家不要小看。为什么说鲁迅是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新鲜、又有趣、又精确,故被大家所接受。虽然我们做不到大师那样,但要做到清通、明白、不让读者走岔路,走迷宫,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写好诗的基本要求。
那么对所谓的朦胧诗应如何理解?如果把朦胧诗的文字理解为谁也看不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朦胧诗的朦胧不是表现在词句上,而是表现在意境上。与普通诗词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有多种理解,能给读者创造想象的余地。
西方有句话叫作:“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说,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一百个人看了以后,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如果只是在字句上朦胧,云山雾罩,谁也不知道你说的啥意思,那不叫朦胧诗。
李商隐是我国朦胧诗的鼻祖。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看表面上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哪个字,哪个词“朦胧”呢?蚕吐丝,吐到死才吐完。蜡烛滴泪,滴蜡油,什么时候蜡烧光了,泪才滴完,都是非常明白晓畅,没有丝毫的朦胧感。
但是,它传达的感情与意思,是不确定的。有人认为是爱情诗,在爱情上不大顺利,“丝”的谐音是“思”,相思的“思”,“泪”的谐音是“累”,吃苦受累的“累”,为相思所累,这样理解可以,完全讲得通。
有人认为是官场失意,李商隐因陷入党争被贬,竞争失利,只剩下了“丝”和“泪”,这样理解也可以。有人说是友情诗,跟朋友的关系出了毛病,也可以。所以,背后的含义,要传达的感情,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朦胧诗的本质特征。千万不要认为把诗写得谁都看不懂就叫朦胧诗,那是对朦胧诗的一种误解。
还有关于“双关语”的问题。“双关语”跟“歧义”是两回事。“歧义”是读者理解不出作者的原意,却理解成了另外的意思,走到岔路上去了,易生“歧义”。歧义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是写出来后,读者却理解成这个意思。这是很多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
而“双关”的两层意思都是作者想说的,表面一层意思,通过某种关联,背后还有一层意思,这叫“双关”。在作者用的这个词里面,他有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都是正确的,都是作者要表达的,但是作者重点表达的是那个背后的一层。
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个“晴”字,就双关了。它既是天气阴晴之“晴”,又是爱情之“情”,这两者都是作者想说的。作者就是想要通过阴晴之“晴”来传达爱情之“情”。这是作者的本意,是作者有意的艺术创作,不是歧义。
诗的语言要清通,就是不能让读者的理解产生歧义。不能让读者走岔路,把你的意思理解错了,不要让读者走迷宫,转来转去不知你在说什么。“双关”,是修辞手法,也是诗词创作技巧之一。
现代人用双关语最好的是聂绀弩。大家可以看一看《聂绀弩旧体诗全编》,他几乎首首用双关,而且用的出神入化。当年他削土豆时伤手了,他说:“难凭赤手建中华”。“赤手”血染红了手,是一个含义:在干校劳动,我是赤手空拳为祖国效力,怎么能效的好呢?这才是背后的更重要的含义。他的诗和现实生活结合得特别紧。他在干校牛棚里面,写的都是现实的劳动:担水、刨粪、割麦子、推磨、脱坯等等。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语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古人的语言的继承(其中包括形象,不仅仅是语言)。诗词是传统文化,主要的艺术宝库是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我们的主要教材。使用古代语言,我们诗词是使用最多的。但我们应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继承唐宋而又不拘泥于唐宋。
现代语言、现代社会生活还没有完全融入诗词语言库里来。什么原因呢?我想,一个原因是因为现代生活发展太快,诗人创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像唐宋时期,千百年一直是牛耕人种,没什么大的变化。“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唐朝时这样,到了宋朝还是这样。
但现代社会就不是这样了,今年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几年后就是插秧机,再过几年就是雇人插秧了。自己坐在稻田边上,吃烧鸡喝酒,有人用机器帮你插好了。变化太快了,这是一个原因。
慢慢来,以后肯定会有人发现一个好词,不必再用古人的老词了。我们在座的每个诗友都有这个责任,看谁能发明出来。将来还会有这样的诗,像什么“电脑”“反恐”“股票”“艾滋病”“经济危机”等等现代的东西都反映到诗里来,肯定不会老停留在唐宋的语言库里面。这是一个时代、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使命。
对古人的语言,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可以照搬,它的生命力比较强,没有时代的局限性,完全被现代大众所接受。比方说“促膝谈心”,过去坐在炕上、席上好促膝;现在坐在沙发上谈心,不好促膝。比方说“破釜沉舟”,这些词估计没有什么障碍,是可以继续用的,它已经完全和现代的民族语言融合起来了。
第二种是属于半可用,有限制的使用。比方说“陛下”这个词,在中国没有陛下了,可是在外交上,对英国女王等还是要称陛下,这是特定的外交语言,叫作有限制的使用。
第三种是已被历史、被时代淘汰了,不可用了。我收到一个女诗友写的诗,他自称“妾”。古代女人自称妾,是谦称,不是说自己是小老婆。现在要自称“妾”,太陈腐了,也没有必要。这类词已经死亡了。男人自称“仆”,自称“在下”,这些我看可以不用。总而言之,对古人的语言,大概有这三种类型,即可用,半可用,不可用三种。但这也没什么量化的标准,大家可自己掌握。
#诗词#
诗词原创:七律3首春日之离骚|池草绿翻游子梦,柴扉红隔故人桃
诗词原创:七绝15首雪天访金陵|香火等闲夫子庙,游人争拾雪花看
5首诗词赛事作品点评剖析,填写长调应注意什么?更能入评委法眼
诗词原创:填词《薄倖.花落》|翻屏日记,温柔句有凄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