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上半年的时候我恰好有假期,便应朋友之邀去六朝古都南京旅游。到了南京除开游历秦淮河,参观夫子庙,去古城墙感受历史的沧桑外,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南京事件纪念馆(因为敏感原因,所以只能用南京事件代替)。
当时我没注意日期,到了南京事件纪念馆时才发现正值清明,排队的人很多,一直绕到了马路对面,在入场处还有工作人员免费发放白菊。那是一段我至今只要想起仍然会眼眶发酸的记忆,整座纪念馆非常安静,哪怕是最吵闹的孩童来到了这里也会被家长管束,唯恐惊扰英灵。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处滴水的地方,据说每当水滴落下一滴,就代表着在南京事件中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同胞。纪念馆中还有一处特别大的空间,打通了几层楼高,全部作书架设置,但上面放置的不是书本,而是一条条逝去的性命档案。
为什么以纪念馆为开头?是因为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就跟南京事件有关。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光是去纪念馆都全程眼泪没停过,哪怕已经过去好几年,但一旦想起仍会眼眶发酸,更别说这位用半生为那30万冤魂索命的张纯如。
她的一生不长,只有36岁,但却值得我们铭记。
张纯如虽然祖籍在安徽,但她自幼生于美国,长于美国,乃是美国华裔,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分别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物理跟微生物。虽然一家早早搬到美国定居,但张纯如的父母并没有就此忘记自己的祖国,在日常教育中时刻告诉张纯如,她是个中国人,不能忘根,也不能忘本。
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张纯如从小开始就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她平常不仅要学习美国的知识,自己国家的风俗民情以及文化课程也没有落下。就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共同教育下,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了,之后又获得了写作硕士学历,开启了跟文字打交道之路。
张纯如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的稿件都是被美联社、《纽约时报》这类影响力巨大的媒体所采用,可以说工作自由薪水丰厚,自我成就感还特别高。
张纯如的笔触一直非常辛辣,她出于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再加上亲眼目睹在美国横行的麦卡锡主义之下,美国人对中国人有多少偏见,她决定要为自己的国家跟自己的同胞证明。
她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就揭示了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在美国受到的迫害,以及艰难回国之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反响。而改变意气风发的张纯如人生的,是一场关于南京事件的摄影展。
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想要找到南京事件的资料是很难的,大多数关于中国的历史要不被隐藏,要不被忽视,张纯如曾在年的时候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但收获并不多。
为了了解当年的真相,张纯如亲来到南京进行考察,探访当年的幸存者,并且搜寻那些曾经的照片以及报道。在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后张纯如积攒到了足够多的素材,她开始着手写作。
年7月,张纯如为了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再一次来到南京进行调查,搜寻当年的史料,形成最终定稿;同年年底,《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
因为这本书,她不仅获得了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国内也因此开始直视这段历史,在年的时候制作成专栏节目,并且此书已经发行就荣登《纽约时报》的年度最佳书籍排行榜第一名。
但她在为30万冤魂奔走的时候,自己其实并不好受,这段历史太过沉重,她的精神方面受到很大的刺激,内心充满着沉重的压抑;如果只是心理问题,她通过调节或者治疗其实是可以解决的,但她这本书在替冤死的南京民众伸冤的时候,却得罪了另外一批人。
张纯如开始觉得自己被人盯上了,她在巡回演讲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同时包括张纯如的家人也受到了不少威胁。外在压力跟内心的抑郁相结合终于压垮了张纯如,在16年前,也就是年11月,她在自己的车内含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
36岁,正值壮年,她的孩子才2岁,她的成就如日中天,她的诉求被大众看见,有无数人因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