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依恋”起源于“恋地情节”,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基于情感和实践的一种联系,场所依恋理论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科学联系的跨越多学科的综合性概念,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选择有重要影响。仍有许多学者对于场所依恋的详细定义进行研究,黄向等人认为场所依恋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学、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三门学科,其中社会学强调人类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BradleyJorgensen认为场所依恋由情感、认知和行为三部分构成,是人和场所感情上的链接;BarbaraBrown等人认为场所依恋是人们在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情感、联系、思维和目的。结合国内外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场所依恋受到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变量和物理环境变量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受到自然景观和自主健康的影响。
年KyleG等人的研究得出游憩地的吸引力、个人体验等对地方依恋会产生直接影响,年雷文谷、宋威颖等人对淡水金色水岸自行车道使用者进行场所依恋研究发现游憩体验对场所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年周慧玲、许春晓等人研究发现情感依恋对场所依恋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同时认知差距对场所依恋有反向影响作用。年汤澍、汤淏、陈玲玲对紫金山登山游憩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场所依恋属于跨学科的复合型概念,有学者认为其包含有社会交往数量、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的维度,也有学者认为场所依恋包含场所熟悉性、场所归属感等情感因素维度,目前场所依恋被学者广泛认同的两个维度分别是场所认同(PlaceIdentity)和场所依赖(PlaceDependence)。场所依赖即个体对地方的功能性依赖,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场所依赖程度。场所认同即个体通过认知或者实践催生情感而形成的场所精神性依恋。
通过研究场所依恋中的物质因素和情感因素以及相互作用方式,可以促进个体对场地的认同和依赖从而影响场所依恋程度。场所依恋的研究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定量研究一般使用DanielWilliams设计的经典二维结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定性研究则以访谈法和图片测量法为主。场所依恋目前多应用于游憩地、居住区、城市公园等区域,年VaskeJJ和KobrinKC对社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研究,研究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恋如何影响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
年BarbaraBrown等人对街区居民的场所依恋程度进行了研究;年WilliamsDR和VaskeJJ对国家公园中游人的场所依恋作出了研究;年BrownG和RaymondC测量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区居民和访客的场所依恋程度;年董晓莉、杨英对南京夫子庙的游憩者进行了地方依恋研究;年黄向、温晓珊使用VEP法研究了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组成以要素。
使用VEP方法形成的数据研究了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组成要素;年王东昊以江西婺源五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特征,构建了相关系概念模型,定量研究了居民地方依恋对居民资源保护态度与迁居意愿的影响;年吴安格、林广思以广州市流花湖公园与珠江公园为例,运用场所依恋测量量表及SPSS22分析软件,探索了城市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影响因素。
年朱正英以北京市西城区18个口袋公园为对象,研究得到场所依赖能够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对口袋公园活力产生影响,环境偏好可以直接对口袋公园活力性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通过场所依恋的两个维度产生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