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五城记》中这样形容南京:“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南京城的气魄,是磅礴而可吞山河的,是幽深而引人追思的,关于南京往事、南京情感、南京的城市书写,也是人们去解读历史的一大课题。
摄于南京城市意象里的南京情感。意象是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育于心中的具体形象。所谓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对所处城市环境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所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城市意象的研究重点也更专注于人对于城市环境的心里感知,构成人内心的情感。南京最主要的意象便是城墙、石刻、石头城。南京作位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都城,历经了几次大的城市建设,每次建设都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东吴开始,建都建业,构筑石头城,南京城从此有了“虎踞龙盘”的美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建城活动,对南京城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建设,南京城为完整的四重城垣结构,城东为皇宫区域,城北为军事驻防区域,城南为商贸生活区域,城西为旅商交通区域,形成了以前朝御街和明都新御街为中心的两条南北轴线,城内交错着十几条宽阔的街道,奠定了南京城的大格局。这样的格局也使石头城镌刻在了人们心中,形成了南京城气魄磅礴的情感基调。
摄于南京古典文学里的南京情感。古典文学中对于南京的表达小具规模,一般以唐五代的咏诗怀古诗和明清的通俗小说为主,形成了南京记忆,奠定了南京情感基调。唐代诗人刘禹锡诗组《金陵五题》中的《石头城》这样说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作者咏怀石头城,表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字字抒情。六朝兴旺、人事变迁,曾经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已然消逝,昔日豪华胜地,已然变成一座“空城”,怎不让途经此地的作者心生悲凉。情感之中有今昔反差而生的无奈之感,有对前朝统治者荒淫无度的悲恸之感,有对南京城繁华的追思、怀念之感,层层情感交织,提笔汇聚成此诗。再说说小说中关于南京的情感记忆。许多明清小说都对古都南京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从对南京各种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