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接着来为大家讲解虞永兴的《孔子庙堂碑》,本集将以“藏”字为例,具体分析虞书每个笔画间的结体特点及美感。
上节课我们讲到,虞永兴所追求的,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德与任、学与仁。这两者经由他的笔下所展现出来的,表现为笔画平实而坚定。细微当中,又变化万千。通篇具有殿堂韵味、贵族气息。以圆润和刚韧的高度融合带出了内里的高雅不群、清雅清洁。张怀瓘于《书断》中称虞永兴的书法为“君子藏器”,已成为人们的固定认知。
藏器一词,出自《周易·系辞》。原文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指的是一种积极准备、蓄势发力的状态。这个词语的本身就包含了两端、两极的融合状态。它在一种临界与悠游的外形之中,蕴含了不可预测的爆发力。而使得它成立的,就是平衡。此包括平衡的点、平衡的度。我们说,君子藏器的“藏”,亦包含了动与静的平衡。礼乐当中的“礼”,本身也即进退的思考与实践。孔子有关礼、仁的概念,与虞永兴书法的风度,俨然高度一致。
这里,我将用“藏”字示范说明,请往下看。
下面,我将历史上几位书法大家的“藏”字依次摆放在一起,请大家看。
从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那种相似度。不仅传承有序,并且各具自家风貌。这其中坚定的味道最浓郁的,反而不是以险绝料峭著称的欧阳率更,却是虞永兴和智永两位温善和蔼的人物。
单就此处,“虞”和“智”的书法犹如金刚,欧字似侠客,河南、鲁公的书法具罗汉相,陆氏的字则书生气。
大家再看虞永兴的“弋钩”笔画。他的起笔、收笔的特点,并不是从开端就发力,而是留蓄了足够多的力量在后端。
欧阳率更与陆柬之则更多地延续了右军书风中倜傥回旋的风度,较为偏重动感的营造。看欧阳率更与陆柬之的“藏”字,其“弋钩”,用力贯穿始终,藏锋芒、显其力度。
颜鲁公与褚河南(传)的字,更多的是端整宽博的气息。大家看,颜鲁公和相传褚河南的“藏”字,其用力在末尾。好像是即将发力的一个顿挫。
无怪乎人们提到二王的笔法传承,都一定先列上智永和尚和虞永兴。这其中,更加含蓄,更加温润少语、腹藏诗书的,应该还是永兴公的字。这种内敛,可以说古今少有比肩者。率更与之比,劲健足够,敛藏少了一些;鲁公与之比,浑朴足够,发动又少了些。然而二公处世傲岸不群,又非是凡俗之辈可以言论的。由此,可推想当时永兴公的风度面貌,是何等温威高严。亦可推知为什么单单只有虞永兴的书名是以“庙堂气”誉之。
美,其表现为以声音舞蹈的,易于直观地感受;表现为以体貌颜色的,需要观察之后的理解;而表现为以风神气度、将一切动态包藏在平静之下的,则需要思考之后再去感悟。虞永兴书法的动态,可谓收一分则短、放一分则长,每一笔划都讲求“度”的精微,首先是稳中发力,其次是毫无懈怠,再次是不着痕迹。因此在临帖中,不认真读帖是不行的。
关于“弋字钩”,有个故事。当年,唐太宗特别痴爱书圣王羲之的字,也学习虞永兴的书法,遇到“弋”笔时总感到很难写好。一次,太宗找到虞永兴,让他代写了“戬”字的“戈”部,随后便拿给魏玄成(魏征)看。玄成一眼就能看出,并说:“圣上‘戬’字的‘戈’法颇为逼真。”
抛开故事的成型年代,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汉代“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蔡邕《笔论》)”到《九势》所强调的用笔方法,再到魏晋书论中“百钧弩发、万岁枯藤(传卫夫人《笔阵图》)”,“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等等的形象描述,细腻了许多。到了南朝梁武帝论草书:“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草书状》)”,这又是另一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这其中无论词句的虚与实,都是在表达对笔画的精致追求。唐太宗和虞永兴之间的故事,不管他是否脱胎于大王、小王“太”字一点的传说,已经足够让我们去专注于分析笔画了。
刚才我引用了几位古代书家对笔法和字形字貌的描述。有同学会问:“书论中的文字都挺虚飘的,不好懂。怎样才能结合到书写当中呢?”我要说的是:字要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写,书论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若能做到两下结合,就容易懂了。的确,有些描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确实比较难。比如一句“万岁枯藤”,一万个人看到,恐怕会有一万种关于姿态的想象。自然界本身就姿态万千,如果弄不懂“字形”,就很难抓得到“字势”啦。
我们再把几个“弋字钩”的字放在一起,着重来看“弋钩”部分。
从中可以看出“弋钩”的斜笔角度,是由缓到急的。或者说,相对于垂直线的夹角,所呈现的是由钝角到锐角的变化状态。这几个图版,依次是虞永兴、智永和尚、欧阳率更、褚河南(传)、书圣王右军、颜鲁公和陆柬之书作中“藏”字的截图。书圣王右军保持在中和中美的区域当中,符合传统审美,所以他才有着比别人更多的追随者。
太急的弋钩,容易呈现出锐角来,致使整个字乃至整件作品,都多多少少会呈现出向上耸立的严肃感,比如颜鲁公、陆柬之的字。而缓行笔墨,会产生出钝角,带来的是稳定的印象,以及沉思的、沉吟的感觉,比如虞永兴、欧阳率更的字法。智永和欧阳率更的书作中这个宁折不弯的笔触,使得他们和永兴书作中的恬淡又有了差别。
如果再从这一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之间连上一条直线,我们会发现,又出现了新的钝角和锐角。请看图片:
注意察看图片里面的红色连线和“戈”笔画之间的空隙。图片依次为书圣王右军、陆柬之、虞永兴、颜鲁公、欧阳率更、褚河南(传)、智永。这时的角度越呈现钝角,它的美感越发强烈和突出,字体越发飘逸、舞动、悠长,越发一唱三叹。
王右军书。在缓急进退的节律之中占据着中和的姿态,在流美宛转的节奏中当仁不让地居于头筹。因此,右军书法之所以引人驻足、流连、回味也属自然。
而陆柬之的这种长划美感的营造,促成了他在并不尽完美的结字中,仍然超越众人的实际效果,其潇洒、倜傥油然而生。颜鲁公也是在端整之中演绎了动态之美,故而端然有趣。
颜书的右边,欧阳率更、褚河南(传)、智永和尚三人的长斜笔画几乎近于直线,则是舍弃了温润的美,转为了势与力的表达,制造出力量和冲击,极具跳跃感,像是要冲出画面。这一动感使得本来就动态十足的欧书越发险绝、料峭。
而静态含蓄的智永书,则有了踏破芒鞋的那种刚毅。
回过来,再看虞永兴。他在中和气象的对比中居左,最为含蓄,沉静得如同细雨之夜的群山。但是,在美感、动感的对比中,却是内敛居中,如同是“风、雅、颂”之中雅乐般的那种美,和悦、可亲、“不淫不伤、不逾不失”。他仍然遵循着严格的“度”,同时又不脱离大众审美中的那种和雅,不拘泥、不僵硬,泯于迹、显于神。
通过上述角度的对比,以及两种美的因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感受到虞永兴书法中扑面而来的庙堂气质。我们说,一般情况下,字中的短画,便于调整结构和律调;字中的长画,最易于精神的表达。想要下笔有神,必须加多揣摩。古人拿“太”字点和“弋”钩来讲故事,一讲就是上千年,如同“鲁鱼亥豕”一般,它们原本就不无道理。
关于“弋钩”的字,碑帖中还有很多,我再临摹几个字。大家请看:
西方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对于人们来说,不是缺少,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学习看似平淡的虞书,尤其需要这种“发现”的眼睛。有人说,虞永兴的字好像没有特色。“好像”?那么,等到我们真正花了大量的功夫把这个“好像”弄得明白的时候,这特色究竟有没有?在哪儿有、哪儿又没有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去爱上虞永兴书法的。
这节课,我们仍然是在“读帖”的阶段。读帖是基础之基础,希望大家不要以此为枯燥。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