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铅山费宏和蒋士铨这两位江西历史文

状元宰相费宏

费宏(年—年),字子充,号健斋、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江西铅山县人。费宏从小天赋异禀,3岁童子试为文元,16岁江西解元,19岁中状元、授翰林修撰,41岁入阁,56岁担任内阁首辅,68岁时无疾而终。

天纵之才,少年得志。大明成化二十三年春(年),细微的东风依旧挟带着一丝料峭的寒意,一群衣着参差不齐的人们挤在一起,一双双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鲜红的纸张,在墨笔写就的一个个人名上一寸寸划过,随后透露出狂喜或失望。在放肆的大笑声与失望的啜泣声中,一位晚到的年轻人站在人群外面,瞟了一眼榜单,随后淡然离去。人群中有人瞥到了他的背影,随后震惊地指着他远去的方向,喊出了他的名字。听见了他名字的人无论悲伤或是悲哀,都无一例外的顿了一下,随后扭头看向榜单的最上方,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名字。费宏,以仅仅十九岁的年纪拿下了那一年的状元,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费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初次见面,他就向世人宣告了何为天才。

这个世界上似乎真的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不用悬梁刺股就能写出天下名篇,不用苦练不辍就能谱出千古名曲。而费宏,很明显是这类人中的一份子。在他拿下状元的同一年,紫禁城里的桂花都还没来得及飘香,费宏就又加入了成化年的史料修订组,在他横溢而泻的才华之下,其他人根本就追不上他的遣词造句,只有另外一位天才杨廷和可以与他顺畅的交流,一如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的绝唱。最终,在编写史料的小房间里,只剩费宏与杨廷和二人坐在案前,挥笔不辍。其他人站在一旁,在给他们端茶倒水之余看一眼他笔下流淌的隽永才思,随后长叹一声低着头返回水壶前,挑起水桶摇摇晃晃的走出门去打下一趟水,并在打水时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恨不得此刻能倒映出费宏的脸。这样的天纵之才,升官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在同僚们冥思苦想而不得解决之道时,他早已拟好了奏疏。在飞舞的墨迹之下,他先是执掌廷试,随后调左春坊左赞善,三年后又迁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在明孝宗死后,再掌史笔,最终官至经筵日讲官,礼部右侍郎,在区区不惑之年成为了朝堂正三品大员,天子之师,名动天下。

△明武宗朱厚照

时运不济,治世难宏。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这是一位喜欢折腾的皇帝。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大肆任用身边的亲信,刚刚有点起色的王朝又一次遭到了重创。高居在龙椅上的,已经不是那个面色疲惫,一心为国的君主了。而是另一个游手好闲,怠于政务的皇帝。位极人臣的光荣也不再是通过傲人的政绩获得,而是通过讨好皇帝来攫取。以费宏的智商,他明确的知道他所面对的形势,内阁众人尚且只能在暗地里努力,他区区一个礼部侍郎,是不应该公开反抗的。但他依然这么做了,在八虎为非作歹的那三年里,他每天都坚持上书,以图拨冗反正,恢复朝堂上的清明。这绝不是大多数人眼中聪明之举,却是真正正确的举动。我们国家总是有这样的人,固执的牺牲着自己而坚守着真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挺过五胡乱华、挺过嘉定三屠、取得抗战胜利,让炎黄的长风飘荡五千年而经久不息。他们在一些同事的眼中并非惊艳,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伟大。

△杨廷和

“愚蠢”的费宏在八虎倒台之后理所当然的进入了内阁,与李东阳、杨廷和、梁储一同梳理朝政,支撑这个庞大的帝国。在那些君王享乐弄臣肆意的年月里,文渊阁里长明不灭的灯火,保障着皇朝的存续。

堂堂君子,无奈小人。守原则的君子往往很难战胜没有底线的小人。永乐年间埋下的隐患终于还是引爆了,宁王朱宸濠以重金收买朝中重臣,企图增加护卫、训练私兵,再走一遍夺权之路。作为内阁成员的费宏自然也收到了宁王的“好意”,门前用马车拉来的金银珠玉,流光溢彩的呈现在他的眼前。他沉默地站在了门口,看着堆笑的下人,远处厚重的钟鸣纷飞而来。费宏静静地听完了这悠远的钟声,长出一气,随后转身回府,将那珠光宝气以自己的底线隔断。

费宏为了他自己的原则四处奔走,试图按下宁王叛乱的可能。但大明天下,终究没有那么多光明。媚上取荣的江彬钱宁自不必说,就连饱读诗书的庙堂之臣也欣然接下了宁王的钱财。让他感到最大的失望还是首辅杨廷和的沉默。费宏愤怒的盯着这位多年好友躲闪的眼神,曾经发誓要共济天下,心唯苍生的同志,最终只剩下了费宏一人。正德五年,费宏被迫致仕回乡,朝中好友无一人帮他发声。

△王阳明

费宏这一去,就是十年。岁月无情的爬上了他的脸颊,身形也不再挺拔刚劲,但他的心中,报国豪情却无半点消散,正德十六年,距离宁王被捕两年,嘉靖皇帝即位仅仅十天,费宏因平定宁王之乱有功,再次被召还内阁,担任了内阁首辅。他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展拳脚,但无奈于嘉靖对张璁和桂萼的偏袒,只能再次致仕回家。张璁进入了内阁,明朝就此开始了党争时代,虽然费宏在八年后又一次回朝为官,但无奈已是年老体衰,难以阻止国势的下滑。

△明嘉靖皇帝

经世伟才,大道清辉。嘉靖十四年(年),费宏离开了这个他牵挂一生的国家,纵有超世之才,但无奈时运不济,最终还是消珥于茫茫书海,难为世人所知。但我认为这样一个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二落三起的政治家,屡受谗言而不馁,饱尝冷暖而不怠,还是应当被大家铭记的。正如张廷玉所言,起家文学,致位宰相。宏却钱宁,拒宸濠,忤张桂,再踬再起,终亦无损清誉。在满是利欲的朝堂上,也仍会有大道的清辉。

江右名士蒋士铨

蒋士铨(年—年),字心馀、号藏园,江西铅山人。清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九岁学习礼记周易,三十二岁中进士,三十七岁辞官,三十九岁担任蕺山书院的主讲官,修著《开国方略》后,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江右三大家。

不傲于天资,不驰于苦学。雍正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蒋坚在轰天的雷鸣声中等来了他的儿子。蒋士铨,就在漫天的雷电声中踏上了历史舞台。

虽然说他的父亲是个秀才,但在清代,想要靠读书实现小康,至少也要是个举人。秀才蒋坚自然是当不上大官了,最好也不过是在山西泽州当个幕僚。所以蒋士铨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太好,只不过有吃有穿罢了。但好在他的父母虽然在物质上贫乏,但在精神上还是很有些储备的。在蒋士铨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钟令嘉就把家里装东西的竹篮子剪成了碎条,并把它们拼成一个个字教小士铨认字。当其他小孩子们在麦田里奔走游戏时,蒋士铨却蹲在地上,一个个的认着那些繁杂的方块,她的母亲站在一旁,手里提着家里唯一没有被剪成细条的竹制物—竹棍,微笑地看着蒋士铨在一个个方块间穿梭。寒来暑往,秋去冬来。无论是多么恶劣的天气,蒋家的地上,永远都是这么一幅图景。即使是在小士铨生病的时候,他的母亲也没有让他休息,而是抱着他在墙壁上挂着的唐诗间游晃,并教小士铨吟诵。在这样的家教下,本就天赋异禀的蒋士铨学习进展神速。在十岁时,就已经通读了四书礼记周易了。但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亲眼看到太行山的雄伟,如何才能体会将登太行的艰辛豪情?

为此,他的父亲把十岁的他提上了马背,绑好固定后,开始了对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漫长游历。在西塞山前,在玉门关下,在汨罗江边低吟,在夫子庙外长拜,最后到了山西泽州,将蒋士铨放在了凤台王氏门下,遍览百家之精要。十五岁时,师从当时的大家王允升,修习九经,通掌天下之文类,并最终放弃了李商隐式的雕文玉砌之诗,转而寻找自己的风格。

四年的时光匆匆而逝,在蒋士铨十九岁时,蒋坚举家南下,在二十岁时完婚后,就回到了老家铅山,在张氏书塾中继续学业。同年,殿撰金德瑛督学江西,路过铅山,读到了蒋士铨的诗文,惊为天人,当场提升他为弟子员,令蒋士铨目瞪口呆。金德瑛看着面前的墨字,感慨到;“喧啾百鸟群,见此孤凤凰,将来未可量也。”自此以后,蒋士铨就跟随金德瑛学习。作为乾隆元年的状元,金德瑛的知识储备自然非常人能比。蒋士铨自然是虚心学习,日夜伴其左右,并广结江西名士,声名远扬。两年后,考取举人,但考进士之路却至为艰辛。先后三次入京应试,都没有考中。考不中,任你通天大才,也只能推倒重来,即便是名满天下的大儒,考不上也是白搭。终于,在第四次应试时考中了进士,走入官场。

才名满天下,无奈仕不顺。清朝的科举制度与其它朝代略有不同,在考生考取功名之后,还要在庶常馆当上三年的庶吉士才能出馆为官。在庶常馆的时光对于才华横溢的蒋士铨实在是难熬,他每天只能看着台上的老师在那里摇头晃脑,装腔作势,讲着那些他早已背了八百遍的东西。三年后,蒋士铨这只鹤终于飞出了鸡群,但却没能青云直上。

事实上蒋士铨并不是一个有很大野心的人,他的愿望不过是“我生不愿作公卿,但为循吏死亦足”而已。但蒋士铨出馆整整四年后,却一直担任翰林院编修未能升迁,他只好放弃自己好不容易考来的功名,辞官归隐。这是一个违背常理的选择,而真实原因至今也只能在浩渺史海中进行推测而无法确定。

首先最具有说服力的自然是他自撰的《清容居士行年录》,在文中他说自己之所以辞官是因为好友裴曰修向皇上推荐他当的官并非他喜欢的职位,这个原因实在是过于荒谬。在蒋士铨老家的《铅山县志》中又记载蒋士铨是不喜欢朝堂上的某位大人物而辞官,另外他的好友王文治赠他的诗中,也有“亦有达官遭面斥”。蒋士铨的辞官,大概率是心气刚直冲撞了某位朝堂大人而被记恨,压住了他升迁之路愤而辞官的,回归到了山野田园之间。

无补于官场,大益于文海。年,蒋士铨离开官场,踏上了走向文海的道路,但他选择的路口却不是老家铅山,而是中国自两宋以来的千年文都,南京。原因有三,一是铅山无田可耕,二是蒋士铨的偶像袁枚也住在南京,三是想要效仿前人,留下六代江山两寓公的美谈。只是追星的日子并不太久,仅仅两年后,他就受浙江巡抚之邀,前往绍兴的蕺山书院讲习,并结识了越中七子,在游景酒旋中度过了愉悦的六年,随后又前往扬州安定书院主讲,认识了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和王石谷。在教书的十年中,蒋士铨的诗文日益精进,从唯有少陵昌黎为宗到兼取苏黄之魂再到最后的为自我之诗,蒋士铨终于走向了诗文的大成,在戏剧中,创作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等著名戏曲,在五十七岁时又出任国史馆纂修官,修十四卷《开国方略》,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后,力竭而去。六十一岁病逝于南昌藏园。

作者:朱虹风间

编辑

章馨予

审核

苏家福钟晨

签发

黄一川

铅山县融媒体中心制作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