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开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但无疑也是值得纪念的。
随着南京清零、餐饮企业陆续复工、景区恢复开放…疫情结束的曙光也渐渐来临。疫情发生一个多月,你有哪些特别想要记录的瞬间吗?
最近,一部名为《武汉·重症区六层》的记录短片火了!很多明星都纷纷转发。
这部短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房,真实的记录下了这些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看了几集的乐乐也发现,医院医院光谷院区的医疗队所在的地方。
身在家中的我们,很难想象一线的抗疫工作是怎样的。好在有了影像的记录,让我们也能跟随镜头,看到远在武汉支援的南京医护们的生活,记住这些难忘的瞬间。
视频一开始,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的身影。他们星夜兼程,刚刚赶到武汉,就开始有序的准备着收治患者的工作。
收治患者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医院里,门外的患者在焦急地排队等待,门内的医生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安排和抢救。
等待之中,也有患者的情绪逐渐变得焦虑起来,不断敲打着铁门。沉重的敲击声和病房内医生的抢救画面穿插着,让观众的心也跟着一紧。
虽然一期视频只有短短五分钟,但隔着屏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患者的心急如焚以及医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正如视频开始所说,“能冲到第一线的都是了不起的人!”
疫情面前,病人和医生成了关系zui紧密的人,一声“辛苦了”,让彼此的心里都更加温暖。
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只有几分钟,很适合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观看。虽然只是短片,但其中收录的故事总是令人特别动容。
一起入院却住在不同病房的老夫妻,总是放心不下彼此。医护人员通过录视频等方式为他们传达想念,让彼此安心。
在做检查的路上,奶奶和爷爷有了短暂的相遇,彼此的想念都化作一句“加油”,鼓励对方挺过难关。
病房里收治的一位患了阿茨海默症的爷爷一直想要往外跑,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对同病房的其他病人,爷爷还会打扰他们的睡眠。
在医护人员耐心的劝导和关心下,爷爷的情绪渐渐稳定,同病房的病人也没有因为爷爷打扰他们休息而生气,反而静静地倾听爷爷讲述以前的故事。
疫情之中,除了治疗疾病,医护人员还会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轻松的心态,也是帮助痊愈的“良药”。
截至3月9日,医院援助光谷的医疗队还保持着患者零死亡的纪录。
通过这部纪录短片,我们更能感受到重症病房的这一数据的背后,包含了多少医护人员日以继夜的付出与守护。
前段时间,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南京抗疫日记》火遍了国内外,播放量达到一千多万。不仅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页,在国内也有多达五万条转发。
随着这段时间国外疫情的扩散,导演又重新拍摄制作了英文版视频,更详细地介绍了南京的抗疫措施。
在新版视频里,也展现了南京渐渐恢复正常之后的一些生活侧面,例如去餐厅堂食,同行的两个人只能隔桌而坐;没有进行登记不能进入夫子庙景区等等。
镜头里,还有一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外来人员进入小区需要健康码登记,坐地铁要测温,企业复工必须准备好防疫物品……
这些特殊时期的规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让在南京生活的我们可以更加安心。
《疫线》是一部以人物为主线的系列微纪录片,聚焦了抗疫一线的普通人,用镜头记录了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影像。
这个春节,往常都会回家过年的90后外卖小哥彭杰选择留在南京,穿梭在大街小巷,成为这个城市的“摆渡人”。
他负责南京环宇城区域的配送,疫情期间,外卖的单子也变少了。但他仍然想用自己的工作为南京抗疫做些贡献。
“我们一个人在外面跑一天的话,最少可以减少三四十个家庭去外面”
在南京,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社区网格员…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在这一个月多时间里做着不平凡的事。
随着疫情形势一天天变好,走出家门时,也别忘了向他们道一声感谢。
由央视新闻等媒体联合出品的《在武汉》,讲述了非常时期下武汉各类人群的生活和故事,每看完一集,内心都会被温暖的力量充盈。
第一集《车轮上的生命线》,就展现了特殊时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的生活。
有人在家协调联系,有人出门接送医护人员、运送援助的物资。第一集中,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医院收到了南京大学捐赠的口罩。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自己的城市渡过难关。即使心中有一些害怕,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仍会挺身而出。
如今,南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正在加速恢复,原本空荡荡的街道已经渐渐有了烟火气。
在齐心战疫的一个多月里,有太多的难忘瞬间,甚至镜头都没有记录下,但却值得所有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