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喜领新课本。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2月7日,江苏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课间的操场上快乐运动。
2月6日,南京,夫子庙小学,学生敬礼。
2月7日,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在军训。
2月6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港澳子弟班的学生收到了校长的“开学礼物”——寓意“红红火火,聪聪明明”的红葱头。
2月7日,福建省龙岩市紫金山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林书辰早晨7点多就开始化妆了。这天,他和另外三名同学一起当起了学校开学典礼的小主持人。
2月8日,北京高二学生冯伟一项一项地检查起了寒假作业,准备迎接下周到来的新学期。
今年1月8日,我国已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从本周起,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的春季学期陆续开学,同时,各地的大学生们也正在或将分批回到校园。
鸟声如洗,微风吹过。这个春天,我国近3亿学生迎来了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新学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多地中小学校园实地采访中发现,“回归”成了今年春季开学的关键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在全面恢复中,虽然校园并不陌生、伙伴依旧,不过,“新”依然成了这个开学季的背景色,学生们带着新期待、教学改变着新节奏、师生面临着新挑战、学校有了新突破。
这个开学季处处洋溢着新气象。
新期待:
回归生机勃勃的校园
回到校园,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高三学生林于迪感到校园变得草更绿、花更红。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新学期的第一份期待就是重回生机勃勃的校园。
“我十分期待与同学的线下相见。”林于迪说,疫情在家期间和同学们只能在线上交流,这样的交流缺少了线下交往中的现实感。很快就要参加高考了,他特别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和同学们在一起能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在学习之余也能够畅所欲言,很放松也很自由。
家长们也有同样的盼望。
林书辰的妈妈张金玲介绍,2月6日是林书辰所在的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学校规定的到校时间是下午2点半,但她带着孩子2点之前就出了家门,到学校时发现,马路两边已经停满了车,校门还没开,家长们就带着孩子早早排起了队。“那天只是报到,但好多孩子都整整齐齐穿好了校服,系着红领巾,脸上笑眯眯的,让人感觉喜气洋洋。”张金玲说。
为了校园的重启,不少学校做了精心的准备。浙江一所学校的校长老师穿上各种颜色的“兔子”服,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个走进学校的孩子;山东一所学校的孩子在学校门口展示自己的兔年文创作品;广西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班主任们也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放上一瓶旺仔牛奶,并配上红色的气球,希望通过喜庆的氛围,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开头。
这种喜庆氛围也从校园溢出,让全国各地很多街道因为这个开学季而更加充满了生气。
更多学校则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
福建省福州市星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孤独症儿童特殊学校,过去三年,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家长几乎无法进入校园。学校决定,开学这一天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入校,由每个班的班主任和配班老师一起在校门口迎接,举办一个校园游园活动。学校还专门请了设计公司,以红色喜庆有年味儿为主题,打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目的是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有回家的感觉。”该校教导处主任汪晓燕说,校门口还会摆放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国鼓以及苹果、橘子等水果,取“一鼓作气、平安喜乐、大吉大利”等吉祥寓意。
虽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了,但是回到校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2月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门口看到,在学生干部的监督下,进入校园的学生们都佩戴着口罩。
不久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其中的《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学校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食堂餐桌安装隔板,学生错峰就餐。”“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抗原检测试剂,以及常用防疫物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了解到,该校已经按照全校人员15%-20%的比例采购储备了疫情防控应急保障物资。在学校医务室仓库内,记者看到,存储柜内整齐地码放着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抗原检测试剂、免洗消毒液、医用酒精、体温枪和防护服等。一旁的白板上张贴着不久前完成的防控物品库存统计表和疫情防控物资管理制度。
“我们学校有2名校医,他们是有处方权的,学生身体有不适的情况,随时可以到校医务室咨询并进行简单处理。”该校副校长王丽说。
不过跟以前相比,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措施,还是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态也变得轻松了很多。“今年开学不像过去几年,不再必须出示核酸检测结果、行程码等。”王丽说,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老师和家长都很疲惫,成人的焦虑情绪也很容易传递给孩子。
新节奏:
停顿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林于迪记得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告诉同学们,“必须在新学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目标,向新的征程继续前进”。
新的学期,不仅有春意盎然的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更代表着新的梦想和新的希望。
不过,不少老师表示,在踏上新征程之前首先要摸清的是之前一段时间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
山西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高三教师樊彩萍说,刚刚完成的开学测试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了同学们居家学习期间的学习状况,学生在有些学习内容上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这需要老师及时调整备课方案,“不能(线上)学过的就让它过去了,放任不管,要查漏补缺”。
樊彩萍老师提到的线上教学效果不佳问题是不容忽视且普遍存在的。
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中教研室主任杨海燕介绍,刚开始进行线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很惶恐,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调整,但依然不知所措。面对屏幕讲课,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生的课堂,老师们对网线另一端的孩子的状况更多地靠猜测,不知道他们是在听课,还是在吃东西或者干脆在睡觉。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老师们用了各种办法,“我在线上巡课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在线上招呼学生,点名提问,甚至有的老师学着网上主播的样子让学生们‘听到的请扣1’。”杨海燕说。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杨海燕判断,线上教学受影响最大的是处在中间位置的学生。成绩靠前的学生,即使是线上课也很自觉,遇到不懂的问题会积极提问或者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成绩靠后的学生,学习习惯本来就不好,线上线下听课的效果应该差距不大。“但中间一大批学生很可能因为线上教学期间缺少监督,成绩受影响较大。”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林于迪的高中三年都是在疫情当中度过,断断续续地停课复课,打乱了自己原本的很多计划,他也认同老师对线上教学学习效果的分析。“线上上课的时候,自己的学习效率比较低,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线上课缺少了线下上课中的面对面互动,当遇到疑问时,很多时候不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回应和解决。”林于迪说。
“在家上网课,管孩子很难,学习习惯和效果感觉远不如在学校。”山西的学生家长胡强仁说,线上学习期间,最怕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又不敢多说多问,生怕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学习成绩。随着开学的到来,自己也如释重负,“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为孩子返校还专门制订了过渡计划,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