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理第5期丨仓巷曾经的东吴粮道,曾经

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news/a_6126358.html

仓巷,位于朝天宫东南侧,北起建邺路,南接升州路。

短短数百米长的仓巷,历史相当悠久,三国东吴时这里就是运粮要道。一千多年来,仓巷见证了南京城的风雨变迁。

东吴运粮要道

仓即粮仓,仓巷之名的由来,与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粮仓“苑仓”有关。唐代许嵩编撰的《建康实录》记载:吴赤乌三年(年),“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其下有注释:“建康宫城即吴苑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此渎通转运于仓所,时人亦呼为仓城。”

运渎是东吴时期南京运输粮食的通道,而仓巷南通运渎,北接苑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运粮车辆川流不息,十分繁忙。

老地图中的仓巷

明清繁华街市

在明朝,南京朝天宫是皇室祈福的道场和节庆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地位尊崇无比。朝天宫之名,就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御赐,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紧邻朝天宫的仓巷,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明清时期,从鼓楼小粉桥到管家巷,再到大王府巷、仓巷,是一条主干道,沟通城北鼓楼与城南凤凰台。街道两侧商铺云集,热闹非凡。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这样称赞仓巷的繁华:“人文萃聚之区也,冶山之气,钟毓所凝,户列簪缨,家兴弦诵。”

每逢节庆,仓巷一带张灯结彩,现在广为人知的南京元宵灯会,最初就在仓巷附近的笪桥,史称“笪桥灯会”,后来才搬去了夫子庙。

清末的城南街巷

与泰和生药店。

民国城南核心

民国年间,仓巷一带虽然失去了往日的交通要冲地位,但依然是老城南核心生活区,充满了烟火气,与附近的安品街、评事街、七家湾等老街巷完整保留了南京城南民居的肌理。

南京作家张通之就在仓巷76号居住,他曾执教于金陵女子大学,并著有《白门食谱》《金陵四十八景咏》《秦淮感逝》等。

南京老字号韩复兴板鸭店也坐落在这里,《白门食谱》中这样记载:“韩复兴之板鸭,肥而且香,亦久闻名于世。”

此外,中华老字号泰和生药店在仓巷9号营业,一直经营到年公私合营才迁到升州路,原仓巷9号改为南京中药饮片厂。

今日仓巷旧书店

华东淘书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仓巷日渐落寞,两侧民居店铺老旧,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仓巷才因为旧书市场再一次热闹起来。

如今南京哪里还可以淘旧书?南大旁的青岛路、南师旁的宁海路、南艺后街都有可能!但在十几年前,广大书迷们心中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朝天宫仓巷——华东地区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

朝天宫一带,自明代起就有旧货交易市场,后来逐渐发展到古玩交易。

南京解放后,旧货交易被取缔,转入“黑市”。直到改革开放后,朝天宫附近的古玩交易才活跃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古玩旧书市场。

每逢周末,来自苏浙沪皖甚至河南天津等地的卖家齐聚南京朝天宫四周摆摊,万仞宫墙之外热火朝天。因旧书及古玩数量极多,价格可谈,前来“捡漏”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只要有耐心,仔细挑选,书迷都能满载而归。口口相传,朝天宫旧书市场的名气越来越大。上世纪末最繁华的时候,朝天宫及仓巷的旧书店和书摊过千,周末这里都是人山人海。

年前后,正当旧书市场火爆之时,有关部门认为旧书市场影响了市容,下令关停。白天做不了生意,一些卖家就在周末凌晨出来摆摊,早上天亮收摊。众多书迷们打着手电筒“淘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朝天宫“鬼市”。

因没有摊位费,书价极其低廉,交易方式也多种多样,可单买、可“沽堆”、可交换。周末去“鬼市”淘书,曾经是笔者的一大乐趣,几年下来,收获颇多。

露天书摊被关停后,仓巷的旧书店成为淘书者心目中的“圣地”,短短几百米的仓巷,最多时聚集了50多家旧书店,成为名副其实的“旧书一条街”。这里上百万册书籍,有从藏书人家流出的,有各单位图书馆淘汰下的,还有各大出版社的库存书。图书品种多、品相好,相比上海文庙、北京潘家园毫不逊色,无数淘书人在这里一逛就是一整天,乐而忘返。

年前后,仓巷片区被列入整治范围,沿街老屋拆迁后,原址上建起了高档商品房,旧书店或关停或搬迁,至今仅剩不到5家。“旧书一条街”花果飘零,悄然消失在记忆中。

八爪金龙巷

仓巷还曾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八爪金龙巷。因为仓巷东西有对称的八条巷子,形似金龙,南京民间还有刘伯温挖“锁龙井”安慰朱元璋的说法。

八爪在哪里呢?如果说仓巷桥是龙头,生姜巷是龙尾,那么仓巷两侧相互对应的止马营和牛首巷、丁家巷和七家湾、朱状元巷和月牙巷、木屐巷和安品街就是八只龙爪了。

如今,牛首巷和月牙巷已消失,八爪金龙只剩传说了。

编辑:胡成效

编审:秦华

监审:周贤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