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唐赵芳
秦淮河,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内秦淮河长十里,故又称“十里秦淮”。
“十里秦淮”诗意美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唐朝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之写下美丽动人的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十里秦淮”也都有过生动的描写。
秦淮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己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多达五、六十处,其中著名的有湖熟文化遗址和窨子山遗址。
六朝时,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畔便已是商业繁盛之地;东晋以后这里更成为达官贵人的天堂,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那时的秦淮河畔,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河中舟船穿梭,游船画舫灯火通明。
明清时代,秦淮河人烟稠密,金粉楼台,艳帜高举,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正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写的:“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然而,“六朝旧事如流水”,秦淮河清幽的河水穿越时空,抚过历史的沧桑;经过历史的沉淀,经过人民的疏浚改造,注入现代文明的内涵,如今更成为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相融合的典范,散发着健康文明的缕缕馨香,展现了清澈美丽迷人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游人景仰。
我来到秦淮河畔,站在夫子庙前广场上,正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静静地弥漫着金粉楼台,画舫鳞波,街巷中人流如涌,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如潮的人流中,我不断寻找没有被遮闭的视角,想把秦淮河盛景收入眼底:舟船上悬挂着大红彩球和大红灯笼,此时正似酣睡的婴儿静静地停泊在河岸,偶有几只荡游在河中心。随着视线的转移,有三座石桥浮现眼中,桥下流淌的秦淮河水波光潋滟。
秦淮河上建有三座石桥,古时过往行人按等级各行其道——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石桥。河对岸有一排长达百多米的全国最大的红墙照壁——这是夫子庙的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年),三串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着,映衬着高墙。岸上有一排雕缕石栏倚护。石栏东边是三层立面、飞檐翘角的奎光阁,是当年科举时贡院考生以茶会友之处。西南有一座亭子,叫聚星亭。北侧是四柱三门的文枢坊,上方正中刻有“天下文枢”。
广场北侧,大成门前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的石砌结构,古朴典雅,其间镶饰着牡丹浮雕图案。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意为人才荟萃之意,可见当时南京是人才聚集之地。大成门是孔庙的正门,翘角龙脊,门前雄狮踞卫。门内西侧有《孔子问礼图碑》等四块石碑,分别记载了春秋末年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和信仰,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以及颜回、曾参、孔极和孟柯被封为“四亚圣”等的故事。
再往前走就是学宫。学宫是科举时代南京的最高学府。门外柏木牌坊题有清末状元秦大士题写的“东南第一学”门匾。
向东穿过贡院西街数十米,便是有名的江南贡院。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年),是县府考试的场所,明代为乡试、会试场所,清代正名为贡院,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闱”和“北闱”。贡院中心有一座三层木质建筑楼宇,呈四方形,名曰明远楼,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原”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多看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写出当年士人应试时之惶恐,以及考中后之欣喜若狂。
岁月悠悠,六朝脂粉的余韵萦萦,弥漫在秦淮河边。千百年来,夫子庙仿佛秦淮河边的皇冠,点烁着迷人的光彩。
本文来源:湛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