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仰慕圣贤,就要学习圣贤人的行谊。我们看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的行谊就给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求学的态度。
第一个求学的态度,夫子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自己的创作发明,完全依照经典。
现在的教育理论常常提到预防法、及时法、循序渐进法、观摩法……《礼记·学记》中说,“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
夫子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就是预防法。
再讲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生的内心还没有想要深入学习,就不能跟他讲太多,不然他得不到受用,所以要循序渐进。
“不悱不发”,道理有一点贯通了,想跟老师汇报,但又表达不出来,这个时候夫子主动去引导,师生之间就交融了,这是及时法,抓住机会教育点。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学生还没有悟到也没关系,不着急。不能填鸭式地一味灌输,会把学生的悟门堵塞,“则不复也”。
“相观而善之谓摩”。夫子赞叹颜回的时候,也让其他学生来效法学习,这是观摩法。
第二个求学的态度是立志。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一定要先立志,再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能得少为足,学久了产生疲乏,没恒心。这个“立”是屹立不摇。
“志于学”,就是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学问。
“三十而立”,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被诱惑,立得住脚跟,立得住德行。
“四十而不惑”,在一切境界当中无可无不可,可以通权达变。
“不惑”就是在每个境缘中应该如何判断、抉择,他非常清楚,不会举棋不定。
“五十而知天命”。夫子知天命,在危难的时候毫无恐惧,“天之未丧斯文也”,上天要把中华文化的道统传下来,“匡人其如予何?”这些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些危难夫子都平安度过。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已经契入圣贤境界了。“耳顺”,道理融会贯通,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合于道了。
第三个求学的态度是好学。夫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个大家庭居住的地方,必定有本质忠信,德行跟我差不多的。
人虽然有很好的本质,还要通过后天勇猛精进才会有好的成就。
好学最主要的是有恒心。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四个求学的态度是主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是怎么办的意思。一个人遇到挑战,他自己不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解决,别人也很难帮得上忙。
所谓“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天弃自弃者”。我们得力处完全跟我们的诚敬心成正比,所以古人说“反求诸己”。
第五个求学的态度是不自欺。夫子对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诚实、不自欺就是智慧的表现。
第六个求学的态度是格物。格除物欲是大根大本。
《论语·学而第一》中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求学之人要降低物欲,朴素节俭,以苦为师。
第七个求学的态度是力行,学了要马上去做。夫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每天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没有提升,经典的教诲有没有很好地去思维,有没有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之中。
听闻道义的事情,马上去做了,这就是“闻义能徙”。
老人家为了天下安定,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就是为了行道,哪个国家愿意施行他的主张,把周礼落实,就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义”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应该做的事情。发觉自己的缺点马上改正,夫子都是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提升,这是力行。
第八个求学的态度是学习要认真,还要认真寻思义理,把义理贯通、落实。《论语·为政第二》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学习经典,思维它的义理,这叫深解义趣。
学了之后,还要多听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才知道怎么深解义趣,怎么落实。这个“罔”就是惘然无所得,没什么收获。
“思而不学则殆”,一直思考,但是不学习经典,没有经典的标准,想来想去还是怀疑,不能决断。
所以夫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整天不吃东西、不睡,在那里思考,最终也没什么结果,这个“学”就是依经典为师。
学习要学思并进、解行相应。
第九个求学的态度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切人事物都是老师,只有自己是学生。
第十个求学的态度,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夫子学习,不是记很多的知识,而是抓住纲领,贯通学问。
夫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之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一个人可以时时想着尽己之力,反求诸己,就能向内去找问题,这是内学,就能成就自己;
推己及人是向外,对外要宽恕、仁爱。
落实忠恕,然后契入仁爱之道,这是掌握纲领。
整理自蔡老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