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山下王陵深藏耸古塔商丘网

夫子山

芒砀二十峰,一峰一文化。在寻踪芒砀诸峰的过程中,笔者不想用带有个人倾向的描述性语言表述人文史实,只求在最简练的文字间,运用史料、考古与实地采访的“三重证据法”,还原历史的本真。在极少夹杂个人情感的氛围里,在行走之间追寻那个时代那个年间曾经发生的史实。如此,在其基础之上与现实社会对接,力求“软实力”变成“硬经济”,让商丘人文的魅力元素充盈于经济建设与市域跨越发展之中。

在夫子山景区,经当地学者盛朝新介绍,笔者有幸认识了对芒砀文化颇有研究的李作军老师,他将其著作《芒砀烟云》赠于笔者。在夫子苑文化大舞台的对面,是李作军经营文化产品的文化驿站,他谈到夫子山目前正将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在产业链的打造上逐步深化。与他谈起芒砀诸峰,他认为各峰之间虽各有千秋,但有个共同的着力点,那就是汉墓文化。芒砀群山诸多梁王陵墓是一座座文化“富矿”,展示着汉墓厚重内涵。夫子山发掘出土的三座汉墓,为西汉诸侯王的埋葬制度和埋葬过程及其礼仪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汉梁王陵选山巅玉衣俑饰不胜数

夫子山景区,这座南北狭长的山体,经过多年的开山采石已经伤痕累累,山的东西两侧已炸成悬崖峭壁,南坡西坡也是断崖。所幸的是,随着近些年禁采令的下达,这里由轰隆隆的炸山声转归平静,加之玻璃栈道、夫子湖水上乐园等文旅游乐设施的开发,昔日的碎石深坑一片狼藉也转化为了青山绿水规范整洁。

夫子山作为芒砀山汉梁王墓群的一处陵区,共发现三座大型汉墓,两处陪葬坑,多座小型汉墓。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的南峰、北峰山顶各有一座,编号为夫子山一号墓、二号墓,南北并列,一号墓在南,二号墓在北,二墓相距约米。在二号墓西约米的山脚下有一座土坑石室墓,编号为夫子山三号墓。陪葬坑位于一、二号墓东侧,小型汉墓分布于周围山坡。夫子山一、二号墓上封土保存完好。夫子山西坡断崖与一号墓墓室近在咫尺,一号墓墓道已被炸掉一部分,两墓的保存岌岌可危。

夫子山一号墓坐西向东,墓上封土堆高大且保存较好,呈覆斗形,应为梁王墓。现存封土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中心高约4米。封土层中含有绳纹筒瓦和云纹瓦当残片和汉代陶片。从暴露的石墓道情况分析,该墓是一座“凿山为室”的石崖墓。早在年,临山的温庄村民在一号墓东侧起土时就曾得到大批玉衣片,玉衣片的形制、颜色、质地和保安山三号土坑竖穴墓所出土的玉衣片相似。年,商丘地区劳改第一支队石料厂在一号墓东侧采石时又发现铜鼎足、金质狮头饰件、金质羊头饰件各一件(现珍藏于商丘市博物馆)。年2月,劳改石料厂又在一号墓的墓道东端发现陶俑17件,鎏金车马器40件。年12月,又在墓道东端发现随葬的陶俑及车马器等遗物57件。一号墓陪葬坑位于该墓东约米处,因遭破坏,坑的形状、尺寸不详,出土器物14件。

夫子山二号墓墓上封土形状与一号墓大致相同,是坐西向东的崖洞墓,应为王后墓。因早期被盗,墓室内积满泥土碎石。主要由墓道、车马室、甬道、前室、后室、棺床室、侧室等组成。二号墓陪葬坑位于该墓向东50米处,于年3月在采石中被发现。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人员闻讯赴现场清理时,坑已被炸掉,坑的形状、尺寸不详,收缴文物57件,其中陶俑17件,鎏金车马器40件。

墓葬形制勘时代史料典籍定墓主

夫子山一号墓、二号墓的墓主是哪位梁王和王后呢?从墓葬形制看,西汉梁国王陵中,早期的一般是凿山为室的石崖墓,而且都只有一个主室,围绕主室的四周开凿若干侧室。如汉武帝以前的保安山一号墓、柿园汉墓等。到汉武帝中期的保安山二号墓,已经出现了前堂、后室,在两者之间由第二甬道相连通。至西汉末期的梁国王陵由于国力大为削弱,甚至仅能“依食租税”,多数王陵墓已发展成石室墓,如窑山一、二号墓,僖山一、二号墓等。夫子山二号墓已是有前堂、后室的石崖墓,并有第二甬道连通,但围绕后室的4个侧室形制较小,且凿制也不很规则,因此在时代上应是晚于保安山二号墓,而早于窑山一、二号墓,即在西汉中期,这从夫子山一号墓墓道出土的车马器和陶俑等器物中也能找到佐证,都没柿园汉墓精致且缺少饰纹变化。据《史记·梁孝王世家》和《汉书·诸侯王年表》记载,柿园汉墓可能属于梁共王刘买及其妻的墓,晚于梁共王的即是梁平王刘襄。其时,正处于西汉中期。因此,从墓的位置、结构、规模,或出土器物分析,一、二号墓都极为可能是梁平王和王后墓。

在夫子山西侧山脚下,还有夫子山三号墓。墓上封土呈圆台形,顶部平坦,因是高出附近地面的土台,俗称“伴歌台”。上世纪50年代,夏邑水泥厂在台上修建石灰窑时,曾发现该墓墓道(一石灰窑烟囱正筑在墓道上),现有一废弃石灰窑坑位于墓道上方偏南处。年冬,在废弃石灰窑底部发现一个直径0.5米的盗洞可通墓道。年1月,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墓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是座土坑石室墓,墓门朝西,由墓道、左右前室、左右后室组成。它是目前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单墓道多室石室墓。该墓因多次被盗,仅清理出少量精致彩绘纹饰的陶壶、盆罐等器物,及少量猪、羊等动物骨骼,应是西汉中期的梁王陪葬墓。

文圣殿西有郭塔清初遗冢岁月徂

夫子苑文圣殿西北角有三座清代佛塔,它们呈三角而立,统称郭塔,两座石塔分列于前,一座砖塔在北10米左右。砖塔通高10米许,系仿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石瓶为刹。塔体上共镶嵌64块大型砖雕,画面内容极为丰富,且各具独特风格。除神兽、仙鸟、琴烛、花竹作衬托外,以《西游记》人物故事为主,还有骏马驮经、猛虎上山等。东石塔高约7米,五层八角形密檐式。塔座之上五层,由五个抹角八棱石鼓和五个抹角八边形石盘间压而成。石鼓转角浮雕画像40幅,人物画像形态变化多姿,或读书、或劳动、或清谈、或打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其他雕刻有花鸟、山水画等。西石塔残高6米,石瓶为刹。结构和东石塔相似。第一层刻有花草鸟虫,第二层刻楼台亭榭,第三层石雕隐约可辨是《西游记》故事片断,第四层为浅浮雕人物,第五层的八面图像已损,铭文无存。

从塔身铭文可以看出,这三座挺拔秀丽、精雕细刻的小塔全系清代初期所建。它对研究当时豫东的佛塔建筑和工艺史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塔身上的砖石雕刻是难得的文化艺术遗产。该塔为何名曰郭塔?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塔因位于郭氏墓地而得名;一说因沛人郭自高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年代稍后的两座石塔则是郭氏二门徒的归宿。上述两种说法皆有待进一步考证。郭塔西南侧有观音阁,为楼阁式建筑,面阔二间,室内地面高出室外1米余,内有观音、文殊和普贤雕像。观音阁前现存有三通古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