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船舶行驶在长江南京段。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南京市夫子庙景区王导谢安纪念馆里的实景演出。姚亚奇摄/光明图片
秦淮夜色。赵辉摄/光明图片
依江而生,因江而兴。
南京,枕长江水而立。从历史岁月中流淌而来,滚滚江水见证了南京的厚重历史,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协同包容的长江文化。
而今,走近江岸边,南京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城市发展绘出新画卷——秦淮灯会上,传统非遗灯彩点亮了古朴街区;长江之滨,管弦乐、音乐节等演出伴随浩浩江水,奏响悠扬乐章;长江之上,架设起的一座座跨江大桥,见证着城市发展的脚步……日前,记者行走在南京江河沿岸,探究南京江岸发展的新征程。
1.听历史故事绘文旅新卷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自东而西,秦淮河从南京城区流过。作为南京的母亲河,流淌千年的秦淮水孕育了南京城,也揉进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动人诗篇。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又名淮水,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全长多公里的秦淮河,有内秦淮、外秦淮之分。内秦淮河全长十华里,又被称为“十里秦淮”。
在秦淮河畔,夫子庙景区步行街上,游人熙熙攘攘。孔庙、贡院等文教古建筑群古色古香,白墙灰瓦的庙宇、学堂呈现着儒家文化、科举文化的厚重底蕴。一艘艘雕栏玉砌的“秦淮画舫”从码头出发,穿行在烟波浩渺的秦淮河上,从途经的文源桥、平江桥等景点中,游人们品味着六朝古都的厚重和风雅。
走进乌衣巷,一场沉浸式表演正在王导谢安纪念馆上演。庭院内,一位粉饰典雅、身着古代传统服装的女子随着古乐翩然起舞,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没想到曾经在书本上读过的故事,在这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实景上演了。纪念馆不仅可以参观游览,也成了观看表演的场所,让人感觉很新奇。”站在演员身边,近距离欣赏实景表演的游客冯先生说。
“外地游客到夫子庙游玩可以吃美食、看景点,本地市民来游玩也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南京夫子庙文旅集团运营发展部部长田树鹏告诉记者:“当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升级。作为拥有十里秦淮风光、六朝古都底蕴、千年传承文脉的景区,夫子庙不断推出沉浸式表演、非遗数字化展示等新业态,打造了融合游赏、科普、体验等内容的文化产业。”在今年“五一”假期,夫子庙景区就吸引了约万名游客,在这里感受秦淮文化。
南京的水岸文化不止承载于秦淮河。滚滚长江流过,让南京拥有了总长约.82公里的长江岸线。古金陵48景中,栖霞胜景、燕矶夕照、达摩古洞、幕府登高等11处长江故址依旧可寻。沿着长江岸线,众多文物古迹、非遗项目像珍珠散落。如何“穿针引线”让这些璀璨、厚重的文旅资源重新熠熠闪光?
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走在江岸,近年来南京打造的一批历史文化景点,回答着长江沿线历史文脉如何“活化”的命题。在幕府山景区,达摩古洞以雕塑、光影等表现形式,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生动讲述了“一苇渡江”的故事;长江沿岸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存、红色资源,也据其不同特点被打造成了旅游景观。
“光影艺术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配合故事讲述、沉浸式体验,让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接受,尤其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和期待。而在工业遗存的开发中,我们以原貌保留为主进行修复,让游客看到历史在它们身上流经的样子。”南京幕燕公司达摩古洞景区负责人韩佳告诉记者。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要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思路,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重点文化项目,实现长江文化的整体活化和传承弘扬。还要通过寻找文化主线、文化脉络,把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人文的与自然的、江上的和岸上的南京长江文化串起来,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近。
2.解生态难题迎水清岸绿
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幕府山沿长江南岸绵延起伏。幕府山下,五马渡广场沿江而建,一组以历史传说为原型的骏马渡江雕塑矗立江边。不远处,“长江传奇”号游轮停泊在码头,游客正在排队登船,期待着一览长江风光。
“春天时这边风光尤其美。”在五马渡广场上,市民朱先生指着依江而建的永济大道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杂草和泥路,周围是工厂和棚户区,污染比较重,环境差。如今这条路修建整治后,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休闲散步。不远处是奔流的长江,春天时道路两边是樱花观赏带和接连不断的夹竹桃花,美极了。”
南京是江苏省唯一一座跨江布局的城市,沿江涉及8个行政区域,长江干支流流域人口约万人。江水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更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然而,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自然环境,曾经让南京水环境治理面临着挑战。
幕府山燕子矶地区拥有8.5公里长江岸线,过去是化工码头、仓储、建材、砂场等产业的生产岸线。其中的燕子矶区域曾是南京“工业重镇”“化工基地”,化工企业和城中村棚户区相互交错,生产、生活污水直排通江河道,对长江造成了直接污染和生态破坏。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因历史原因,企业环保标准不高,生产排放不达标,严重破坏了长江生态。为彻底改变沿江脏乱差的状况,市区全面启动了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完成了家砂场码头、78家工企单位的关停拆除,恢复植被万平方米。”燕子矶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规划拓展部部长陈智敏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推动小化工企业治理、改变污染状况同样迫在眉睫。陈智敏介绍:“燕子矶区域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整治沿江岸线,全域消除黑臭河道,彻底改造老旧片区。通过采取拆乱整破、清淤护底、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系统措施,三条入江河道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目前已实现稳定达标。”
如今的幕燕地区已经旧貌换新颜。长江边的生产岸线已经全部转变为生态岸线,成为水清岸绿、生态友好的长江岸线。
随着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南京生态岸线比例从年的66.2%增加到年的80.26%,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长江水质长年稳定在Ⅱ类,在长江生态治理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3.兴滨江新貌筑产业高地
“快看,那里有一只江豚。”一位游客指向江面,同时岸边的人们纷纷举起相机,连续按动着快门,捕捉“微笑精灵”的身影。南京是整个长江流域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的城市,而雨花台区的江豚广场就是广为市民熟知的一处绝佳江豚观测点。
江豚广场临近大胜关长江大桥,总面积11.25公顷。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尽赏美丽壮阔的江景,还可以看到江豚不时跃出水面的身影。走在江豚广场,长江岸线边的草坪上,游人搭起帐篷,正在享受露营的舒适;不远处的游客服务中心里,几位市民正随着音乐跳舞。
望向河对岸高耸的河西鱼嘴灯塔,南京雨花新滨江指挥部综合服务部部长陈文彬向记者介绍:“江豚广场正在不断推进大量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要让市民来观景,也要提高观景体验。未来,一座人行桥将架通两岸,步行就能到河对岸的灯塔打卡。”在打造露营等新型业态服务的同时,广场还利用沿岸原有工业遗存“修旧如旧”,打造兼具观赏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公共空间。长米的码头和85米的栈道地面保持了原样,过去的仓库则变身为江豚科普展览馆,曾经的码头廊道改建成观豚景观长廊。
如今的江豚广场,植被树木郁郁葱葱,工业风格建筑别具特色,滨江江豚观景平台、江豚雕像展现着江豚文化。在这里,长江岸线生态绿化、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环境提升实现了有机融合,雨花滨江岸线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城市客厅”。
保护长江岸线,不搞大开发。曾经的工业岸线成为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曾经分布于岸线边的产业,也逐渐向离岸较远处转移,并且实现了转型升级。陈文彬介绍:“城市滨江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区新的规划和开发政策的推出,吸引了一批智能制造、高新科技等无污染、高净值产业落地。”
雨花新滨江北至秦淮新河、南至江宁河、西至长江,落后产能淘汰后,坐拥良好生态环境的滨水区域如何转型升级,成为滨江经济发展高地?据介绍,当地提出“一环串五城”总体规划,将建设“数字江河、开放之环”和人居森林城、数智创新城、青年乐活城、转型示范城、都市产业城五个功能片区,推动城市发展与空间拓展相互促进、长江文化与滨江生态相得益彰,让滨江客厅首岸、人文江岸“首页”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地”。
良好的滨水环境和城市规划吸引了大量软件人才与相关产业的入驻。走在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上,一座座产业园聚集了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软件龙头企业。目前,雨花台区软件产业规模已占江苏全省五分之一。截至年年底,雨花台区集聚了多家涉软企业、33万多名软件人才。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亿元,园区以2%的市域面积创造了南京市近40%、江苏省近20%的软件业产值。
如同日夜不息的滚滚江水,数字产业也在南京现代智慧城市建设中变成“数字江河”,涌动着南京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本报记者苏雁姚亚奇本报通讯员孙智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