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背影测试题含答案

《背影》测试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28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奔()丧差()使簌簌()琐屑()

狼jí()踌chú()pán()跚tuí()唐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4分)

①这些日子,家中光境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②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③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④在晶萤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

②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触目伤怀: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5.阅读全文,整体感知(5分)

全文以()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之情,第二描绘“背影”突出的是()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之情。

6.文章第二段可以拟定一个小标题为“徐州奔丧”,请以此为例,为下文的内容再拟写出三个小标题:()、()、()。(3分)

7.在“家电”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两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4分)

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第1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爱子心切?(2分)

2.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分)

3.找出段落间起过渡性作用的句子,请写在下面。(2分)

4.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5.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似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第④段中作者说自已会非常留意关门的力度把握、倾听人们关门的声音,以至于成癖好。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着迷于此?为什么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2分)

2.“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品读下文,作者都从“那一响”中读懂了哪些人?(2分)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在生活当中,你的父母肯定也有如文中父亲一般的行为,你注意到了吗?请举出两例并谈谈你的感受。(4分)

参考答案

一、1.bēnChāisùxiè藉躇蹒颓2.①景②咐③已④莹3.①乱七八糟的样子。②看到家中惨淡的光景心里感到悲伤。4.D5.背影、怀念、感激、惜别、思念6.南京勾留、车站送别、北平来信。7.①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人灯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了一顶帽子。②电脑——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二、(一)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①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③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2.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3.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4.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5.自主探究,言之成理即可。如: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不会。我懂得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因为爱我才会如此。

(二)1.作者之所以琢磨关门的力度,倾听关门的声音,是缘于父母对自己无声的爱的付出,体会到了轻轻地关门,也是对他人表示关爱和尊敬的一种方式。每一次倾听到轻轻的关门声,就忆起父亲,如同感受到父亲那无声的爱。2.有三类人:第一类人,从不关门,能从中看出这类人粗心大意,不拘小节,对他人缺乏关爱;第二类人,用力关门,声响极大,能从中看出这类人比较自我,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