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区还没撤掉的时候,一条长白街,串起了老白下和老城南。
北起长江路,南至白鹭洲公园,长白之名就是这么来的。名字听着久远,但在年以前,它还只是宁省铁路的一段铁轨。
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火车轰鸣的汽笛和白下二字,都已像雨水蒸发到空气里。五老村、大杨村、小杨村、常府街……那些历史遗存的地名,变成一个个平凡巷弄横贯在长白街的周围,为它赋予更多市井生动的表情。
长白街最南端,住在长白街1号院的人,站在阳台上,就能望见白鹭洲公园。
附近退了休的老人,没事就晃到这里来。亭子里下棋,水边练剑,二胡声和小曲儿不绝于耳。公园明明是热闹的,几只水鸟在湖面一晃而过,画风就回归平和悠远。
住得近的孩子,小时候弄不清徐达和中山王是什么关系,却清楚地知道白鹭洲哪个湖边蝌蚪最多,拿个矿泉水瓶捞回家养,乐此不疲。夏天在湖上划鸭子船,踩累了就停在桥洞里,等风吹过来。
以前长白街走到头,右手边就是夫子庙花鸟鱼虫市场。年轻人挑几盆绿植,老人逗鸟,小孩子蹲在地上看金鱼在水里游蹿。城南人不知在那里消磨掉多少闲暇的下午。
年,夫子庙花鸟市场搬去了七桥瓮。城南的生活,就像一只不完整的青瓷碗,缺了最活色生香的一角。
去白鹭洲的,逛花鸟市场的,出门就走去金陵闸小区的鲁氏汤包王。一屉小笼,再下碗馄饨,吃得直打饱嗝。
秋天螃蟹上市了,都惦记去他家吃蟹黄汤包。一群店员坐在门口围着大盆挑蟹黄蟹肉,也是别处见不到的独家风景。
长白街走到文正桥,拎着香椿枸杞头和半只烤鸭的大妈,也会放缓脚步,望一眼烟水朦胧的秦淮河。情怀,流淌在老城南的血液里,是俯拾皆在的日常。
文正桥一桥之隔,一边是古时灯船箫鼓的渡口——桃叶渡。时光在这变得若有若无,王献之和桃叶的名字引来游客的叹息;对于城南人,这里不过是他们喝茶聊天的街心花园。
文正桥另一边,烤鸭、大碗皮肚面、烧烤、龙虾一字排开,黏腻浓重的烟火气味。很少有人记得巴子烤鸭具体开了多久,只知道从小吃到大。别人吃一份惊艳,城南人吃的不过是老味道的舒坦。
属于老城南的长白街,止于建康路。再往北,一路散开的就是白下情结了。
一幼、五老村小学、马府街小学、三中、六中……光靠学校就能刷出一条街的存在感。从幼儿园晃到高中,有的长白街小孩,从小到大主要人生轨迹离家不出三公里。早晚高峰的长白街,也因此挤进南京十大“堵王”行列。
早些年毕业的六中人,没有经历三中、六中的合并,青春的座标还落在现在的三中校址上。记忆里,操场的围墙拆掉后,蔷薇爬上了铁栅栏,立夏前后,开到荼蘼。
郑和公园,很早以前还叫太平公园。后来拆了围墙,变成了长白街心的开放小绿肺。
从清晨到黄昏,人群来了一拨又一拨。打拳遛鸟的老人,跳广场舞的大妈,玩轮滑的小孩,每个人都是无所事事的样子,每个人又都是认真生活的表情。
广场上郑和的雕像望向东方,不知他眼中这鲜活忙碌的都市,是不是比他看过的海洋更迷人?
马府街、马府新村、马府街小学,郑和本姓马,他的府邸称马府。一个街区因为有郑和府邸的加持,那些上世纪盖起的旧楼房,也重获一种历史的优越感。
然而马府街并不能让人停留。孩子们放了学,穿过长白街,五福巷的小董馄饨能给他们更多的眷恋。小董成了老董,青春过去多年,唯一不变的只剩那一碗辣油馄饨的味道。
或者他们也会涌向城佐村。城佐村的早晨是沸腾的,一字排开的早餐摊子,豆浆、煎饼、馄饨、茶叶蛋,当街摆的桌子,轻易就喂饱了那些年轻的胃。
常府街尽头,是太平商场。多少年前,中央、新百称霸新街口,而太平商场则承包了长白街、夫子庙一带。在没有水游城的年代,这里是城南人和白下人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只是当一个又一个shoppingmall开起来,年轻人早忘了上次去太平商场是什么时候了。
五老村小学和三中文昌校区门对着门,有些孩子念完小学,三年之后又回到文昌巷读高中。一条巷子,九年光阴,每一步都是念想。大宝麻辣烫、飞云牛肉砂锅、祁大妈大碗皮肚面……那些学生时代就迷恋的味道,在岁月里坚守下来,飘渺的怀旧有了具体的注脚。
有多少夜游神在文昌巷徘徊,就有多少吃货在科巷撒欢。住在科巷的人,总是比别处的人更敏锐地感知季节。秋天的时候,巷子里会弥漫炒栗子的味道;夏天的时候,空气里飘着栀子花香;早晨的科巷菜场里,永远有最水灵新鲜的蔬菜。
科巷人,无比依赖这样便利的生活感。一切都在步行范围之内,串串、元宵、皮肚面、抄手……安抚了很多个不想做饭的疲惫夜晚。
长白街走到最北段,烟火气四下散去。市图书馆、美术馆、六朝博物馆……在长江路遮天的梧桐树影里,随意一处,都是游客眼里最南京的文化名片。住在附近的人,吃完饭就沿着长江路慢悠悠地走,那些文气风流,于他们变成日日沾染的可亲。
长白街,从南到北,蜿蜒了五公里。那些缠绕其中的老城南和老白下情结,到底有多长,大概永远也丈量不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南航
南审
CPU
随园
南邮
小上海
最美米
江宁大学城
南京
徽京
玄武湖
军人俱乐部
地铁
雾霾
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