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同遇科举舞弊,咸丰斩首一品大员,康熙

清朝有两桩值得津津乐道的科考舞弊案,一桩是咸丰年间的戊午科场案,一桩是康熙年间辛卯科举案。

咸丰为正朝廷风气,直接斩杀一品大员。但是他的天祖父康熙,却拿这个犯事一品大员没办法。

难道天祖父康熙比孙子咸丰还无能?

其实也不是,具体原因听我后面分析。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举案,是中国科举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审理过程最复杂的一案。共有四次审判,整整审理两年,才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差强人意的答卷。

事发

发榜之日很多考生落选,古代科举落选是常规操作,所以很多人也就以为自己发挥得不好。但是仔细一看榜单发现岂止是自己啊,所有有名气的考生全没上榜,反而是盐商之子榜上有名,而且排名靠前。所有考生暴怒,十年寒窗苦读不敌黄金百两,读书人唯一的一条晋升之路被一群有钱商人垄断,谁不生气。

所有考生义愤填膺,将贡院改成卖完,又把财神爷抬到孔夫子庙,折腾的沸沸扬扬。而康熙此时跟瞎子似的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两江总督噶礼却不调查不上报,反而抓了带头闹事的秀才按诬告罪处理,希望用强硬的手段平息民愤。然而在这期间江苏巡抚张伯行(清官),已经悄悄给康熙上了奏折。

一审

康熙知道这件事也暴怒不已,这是要误江山的节奏啊,不能忍。于是派出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张鹏翮作为钦差,同噶礼、张伯行和安徽巡抚梁世勋共同审理此案。

审理过程很顺利,没见过世面的盐商之子纷纷招供,直到中间人李奇招出一条劲爆的消息:一部分贿赂的银子,以泾县知县陈天立为中转,进了总督衙门。

法官变身嫌疑人!

总督噶礼当场就要动刑来个死无对证,张伯行言辞反对,这时候是个人都知道这事和总督脱不开关系,这时候钦差张鹏翮怎么做的呢?

张鹏翮心想,噶礼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本人也受康熙器重,何况张鹏翮还与噶礼是儿女亲家,所以他选择偏向噶礼。他的汇报是噶礼与本案无关,张伯行应该撤职。

在张鹏翮拖拖拉拉审问调查时,噶礼已经对陈天立完成杀人灭口一条龙服务,并把相关证据销毁。但张伯行看不下去,他坚持做官本心,要给学子们一个公道,于是上书自己宁可不做官,也请康熙彻查此事。噶礼知道后也写了弹劾张伯行的奏章,说他私自印书,诽谤朝廷。恰好康熙的亲信曹寅的奏折也送到御前,说这个结果学子们不接受,江南民心不服,同时说关键证人陈天立死在牢里。

二审

康熙也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张伯行的品行康熙是认可的,他宠信噶礼不假但他更看重江山,可能考虑到张鹏翮徇私情,于是再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去调查,暗中派派安徽巡抚梁世勋暗中调查陈天立的真正死因。

明面上的两人也是八面玲珑,既要严惩主犯,给江南一个交代;又要保住噶礼;还要给张鹏翮一个面子,不能显得他无能。既然噶礼没错,那么张伯行就涉嫌污蔑上级,他就要被撤职。

于是他们的判决是犯案人员撤职的撤职,该斩的斩,总督噶礼与舞弊案无关,但审理不力受到切责,巡抚张伯行无中生有诬劾朝廷重臣,以革职处分。

这时张伯行又上了一道折子说:“不惩首犯,江南民心仍然不平,陛下还得再审呐。”此时康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民心不平不过是首犯仍然没有被惩罚,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平息民愤,必须得惩罚噶礼,还要还张伯行一个公道。

二点五审

康熙一看结果,心想即使再派官员审查,结果还是一样,这些官员都担心得罪人,不敢给一个公正的结果。于是下令将卷宗拿到北京,在他眼皮子底下审,看谁敢徇私。

他先令吏部穆和伦对结案题本进行核议,吏部大臣经过一番商议,认为维持四位钦差的主见可免风险,于是向康熙上书,说维持原判即可,张伯行革职,噶礼无罪。

三审

康熙的目的是保清官张伯礼,处置贪官噶礼,既然人人都装傻,那我只好挑明。在下令六部九卿会审前,康熙将这些官员召集,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他说:“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

终于六部九卿给出正确答案,他们的答复是,江南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不能和衷办事,应一起革职,但地方又需清正之员,张伯行应否留任,请皇上圣裁。康熙帝览过这道奏折,挥笔批到,噶礼革职,张伯行留任。

处理结果:副主考赵晋和同阅卷官王日俞、方名3人,俱斩立决;程光奎、吴泌、席轩3位考生以及余继祖、员炳、李奇3位参与贿卖作弊的人,一律绞监候,秋后处决;主考官左必蕃失于觉察,革去官职。

康熙说:“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在这件事里,康熙英明吗?英明,如果不是他一次一次打回审问结果,追求一个真相。张伯行就是把嘴皮子磨破了,也难以为江南学子讨一个公道。并且他清楚地了解他的臣子,哪怕他宠幸噶礼,但他也没有被噶礼的表象迷惑,知道他是一个贪财、喜欢生事的人。

但同时他昏庸吗?昏庸,噶礼的贪得无厌,就是他一手宠幸出来的。朝廷里的清官寥寥,六部九卿都是欺软怕硬,会和稀泥的官员,也是他的放纵造成的。

再加上当时康熙已经57岁,年迈的他更加念旧,综合考虑康熙对于噶礼的处罚也只是革职,没有处死。这个惩罚虽然安抚了读书人,但真的太轻了,不够公正,也不足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康熙的选择其实也是情与理的选择,千古争论不休。但是身居高位,必须要为百姓负责,这不是义务而是责任。

在这里推荐大家看看康熙大帝传记,康熙的一生波澜壮阔,经历了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台湾等等事件。建议大家仔细读历史,不要只草草看过去,而是认真分析,历史不是看个乐呵,而是以史为鉴,让我们思想更成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