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资讯防疫施工两不误南京长江五桥全

南京市的朋友们,一起来看下最近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

1、防疫施工两不误!南京长江五桥全面复工迎来第一吊

日前,江苏的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复工。江苏台记者汪舒说:我现在是在长江五桥A2标的南段,一会儿我身后的桥面吊机将迎来长江五桥全面复工后的第一吊,它将要吊起的是一个重达吨的组合梁段。南京市公建中心桥隧一处处长沈斌说:长度是14.6米,宽度35.6米,高度3.6米,这个钢箱梁是我们在扬州制造的,前天就已经通过水路运到现场了。2月25日中午12点,南京长江五桥A2标南塔开始吊装第11对梁段,缓缓上升至距离水面50米左右的桥面,直到下午2点半吊装到位。目前,五桥主桥组合梁吊装已完成10对,接下来还将有10对梁段需要吊装,才能实现南北边跨合龙和最终的中跨合龙。沈斌说:“主桥在吊装了,另外,我们的夹江隧道春节期间只停了三天就开始连续施工。盾构隧道已经掘进了73环,我们还是要保证五桥年底要建成。”南京海事局海巡执法支队支队长左增来说:“五桥施工的交通船和水上的运输船,像这样运梁的运输船进行人员管控。对于省外来的船来了之后,指定水域给它停泊。交通船船员原则上不进行上下船,这样保证防控的人员安全。

2、《我不是药神》取景地原来是这里!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既逗人捧腹,但该戳心时,感动落泪一点都不少!而看电影时,影片中似乎看到了南京的影子,原来除了部分印度取景,其馀取景地都在南京!南京大厂,除了南京的一些小街巷,《我不是药神》中的绝大多数场景,都是在大厂地区取景的。西厂门,剧中那一幕十里长街送别的场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而这一幕,正是在大厂的西厂门进行拍摄的。采访时被问及为何在南京取景时,徐峥说:“南京是福地,在南京拍的作品都比较容易火!”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南京,这个天然影视基地呢?夫子庙是南京必去的景点,和我们苏州玄妙观一样,都是中国四大闹市之一。这里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还是文化长廊、美食中心、购物乐园,依偎在秦淮河边,夜晚的夫子庙灯火通明,和白日里仿佛两个世界。与其他南方城市相比,南京少了些小桥流水的婉约,但沉淀下来的厚重历史和文化。是她与众不同的风景。从南京南站乘坐地铁3号线,经过5站,到达武定门站。步行约米,到达南京夫子庙。

3、聊一聊如果去南京旅游,你会先去哪儿呢?

朋友就在南京大学读书,这一次一定要先去他的学校观赏一下,听说南京大学的景色也是非常好的,比我们那些学校可是要好上不知多少倍,一定要多拍几张照好炫耀一下。我会选择去街区,听说那里的景色非常的优美,而且特别多的古建筑可以欣赏并且还可以去总统府观看一下,学生证买票才20块钱,非常的划算。当然南京有非常多的文化,许多的历史事件也在这里上演过很多次,所以我希望去体验一下民国风的文化,让我自己也像穿越回古代一样。南京方面的美食也是非常有特色,有特点的,我觉得可以先去尝试一下狮子街美食,还可以观赏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听说那里的夫子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既然去了南京,那么就要好好的逛了一下,这些比较有名的地方,也是不虚此行。以前听朋友就说那里的钟山风景区是一个很好的游玩区,所以我决定去南京之后就先逛一下中山陵等一些地方。大概就是江南贡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一逛的地方,他会让我感受到非常多的不同的体验,也是很有意义的。我认为南京是一个文化气息比较重的地方,我会选择去南京博物馆,毕竟不管是最容易接地气的地方。

4、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胡巧云:用耐心与细心,打动不配合检查的年轻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线,基层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主动担当,不分昼夜、不惧危险、不辞劳苦,毅然奔走在疫情抗击的最前沿,从中涌现出一群敬业爱岗的优秀工作者。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现代快报+·ZAKER南京,联合推出“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全媒体行动,报道坚守防控疫情一线的基层优秀医务工作者,记录他们的工作点滴,弘扬社会主旋律,唱响南京医疗好声音,打造温暖人心的健康南京。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胡巧云: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90后公卫医务者,胡巧云披上白衣战袍冲向防控一线。有一天值班时,一名衣裳单薄、时不时咳嗽的年轻人,因买不到回湖北的车票自己报了警。胡巧云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终于,小伙子被打动,主动地配合检查了。在年轻人医院之前,他羞愧地说:“姐姐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你们太伟大了!”不是不累,也不是不害怕,她明白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

5、年,死于南京瘟疫里的“作死”侍郎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一场空前的瘟疫席卷东南大地,就连南京等重镇也受灾极重。负责钱粮审核的督储侍郎黄懋官,发现领钱粮的振武营,竟无一个士兵死于瘟疫,立刻嘴里骂骂咧咧了:各卫死人,汝卫中独不死人耶?虽说明朝文贵武贱,像黄懋官这样手握钱粮大权的“侍郎大人”,平日也是横惯了,对着苦大兵们耍耍官威,也是常见动作。比起“抖官威”的黄懋官大人来,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蝗灾里,众位大宋地方官们,却是另一种“作”法:当漫天的蝗灾突起时,相州兖州等地的地方官们,不思抗灾救百姓,却纷纷提笔写马屁奏章:皇上放心,俺们这里虽说闹蝗虫,但绝对没有蝗灾。本想靠几篇“马屁奏章”钻空子,谁知却“作”出了惊天大灾。那几位“作精”官员,自然遭到严惩,好好的仕途给“作”没。就连宋真宗本人,也从此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可以说是被“作”垮的。晚清学者薛福成的《庸庵笔记》里,就生动还原了当时治河官员的套路:清王朝仅每年拨给河南河道总督衙署的治河经费,就有数百万两白银。比如光绪年间山东水灾时,有些治河官员就大骂“黄河何不福我而决口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