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向阳
近日,历时3年多打造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即将建成完工,近期将开放。气势恢宏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墙军事防御功能和营造技术的集大成者,而且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现存“世界第一长的城市城墙”,这座城墙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呢?
国内最大的城墙博物馆
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大家都熟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南京古称金陵,也叫石头城,多年前南京就作为名城被写入诗歌千古传唱。
如今,国内最大城墙博物馆即将在南京建成,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据了解,这座城墙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博物馆展陈区域包括博物馆负一层和一层,负一层为南京城墙基本陈列展览和特展厅,一层包括开放式展区和配套区域。总展览面积约平方米,其中室内基本展陈面积近平方米。博物馆与城墙的距离、高度都严格控制,靠近城墙的地方不超过7米,最高不超过12米。
南京城墙博物馆从外观造型来看,西侧设计了三段反向攀升、长五十米的坡道,这是从中华门瓮城两侧的马道中汲取了灵感,坡道与静静伫立的中华门瓮城遥相呼应,呈现“近城低、远城高”的高低错落动态感。在登顶坡道沿线分布有城墙重要数字信息铜版,像“世界第一长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历时28年基本建成”等内容,观众可以顺坡道登上观景平台眺望相邻的中华门瓮城和城墙。
南京城墙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采用的外立面很特别,从外部向内看,像镜子一样映照着城墙和路边街景,而从馆内向外看,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景观。这是因为主体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双银LOW——E夹胶夹丝中空玻璃幕墙,这是国内首次将这一技术运用在大型玻璃幕墙上。幕墙能将建筑周边环境反映到立面上,不同年代的建筑、古城墙都会成为博物馆的“表情”,建筑消隐在环境中,新旧形成虚实对比,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
南京城墙博物馆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设计。设计团队在谈到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时表示,在这座城墙博物馆,城墙才是真正的文物,博物馆其实是一个附属品,是呈现城墙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去突出城墙、与城墙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城墙博物馆为何青睐南京
多岁古城墙独占花魁
或许有人要问,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古城墙,城墙博物馆为何要落户南京?
这要从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说起,南京城墙是朱元璋于年到年期间在历代城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时近28年基本建成,到现在已有多年历史。它在六朝京师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江湖之势。整个城墙从里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道城墙组成,囊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北有后湖为屏、西纳石城入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千米,围合面积逾平方千米,为世界之最。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这样描述南京城:“论秀丽和雄伟……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他对层层环绕的南京城墙印象尤深,并且由内至外依次对四重城墙进行过详细描绘,在他的记录中,“因为城墙规模太大,两个人从城的相反两方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
溯源建城历史,中国古代筑城的历史已经有0年,湖南澧阳的城头山遗址(距今——年),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如果从越国修建越城算起,南京城约有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而明代南京城墙则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史的巅峰之作。不仅如此,南京城墙串连着最具南京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南线的秦淮流韵、夫子庙千古传奇自不必说,东北线的山水城林钟灵毓秀,是南京自然风貌的精华,西北线的石头城鬼斧神工和望江楼上看江河汇流,都是极其壮美的景色。
南京中华门城墙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是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在城门之外加筑瓮城,始于唐代,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瓮城的最早考古发掘实例被追溯到了汉代的城障遗址,也有专家认为可以追溯到商代。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对多年前的陕西石峁遗址发掘中,在外城东门址发现了内瓮城和外瓮城,可见这种瓮城历史之悠久。
由此看来,因为南京拥有世界上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现存最高的城市城墙,城墙博物馆自然不能花落别家”了。
城砖、火铳、戚家刀
这些文物讲述古城历史
知道了南京城墙有多牛,再回到博物馆里看一看,它的负一层为南京城墙基本陈列展览和特展厅,基本陈列以时间为脉络,以南京城墙的修建历程与建筑工艺、城墙规模与结构、城市生活与军事防御为主线,带领观众了解城墙在历史中的演变、见证的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以来的功能演变、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
据估算,当年朱元璋修建南京城使用了约3.5亿块城砖,城砖是南京城墙的建材中数量最大的一项,也是南京城墙独特的文化标签,自然也是南京城墙博物馆中重要的展品。为了展现城砖的独特价值,南京城墙博物馆设有专门展示城砖的展厅,近块城砖列阵排开,为观众带来一场以城砖为主角的视觉盛宴。观众置身城砖阵列前,不仅可以了解南京城墙砖的多元历史文化信息,也能够直观感受到明代制砖工艺之精巧、筑城工程之宏大。
除了城砖,余件种类多样的新征文物藏品,也为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展陈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中许多文物存世无多,十分珍贵,更有数件孤品,尤为珍稀。
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
与城墙的防御功能相呼应的是诸多古代火器文物展品。随着中国古代火器的不断发展,元末明初火器已普遍应用于军事作战,对建造中的南京城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墙墙体必须加高加厚,同时采用条石、大砖进行包砌,极大地提升了城墙的防御力。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生动展示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南京城墙博物馆征集了种类多样的金属火器,包括火铳、佛郎机铳、大炮、火枪、抬枪,以及配套的炮弹、火药药匙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南京城墙博物馆还征集了近百件各式冷兵器,其中有一把明戚家刀,这把刀刀身通长87.5厘米,保存较好,狭身而曲刃,柄及装具为后配。戚家刀因是戚继光发明而得名,是抗倭战争的代表性武器装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把明末清初铁雕鎏金龙吞燕翅刀展现了当时的冷兵器制造工艺,此刀刀身长74厘米,令人称奇的是刀身刀柄交界处设计的“龙吞”,仿若一条龙张着大口,活灵活现,龙须尽显,足见当时冷兵器制造工艺的精妙。
新技术增进互动感体验感
开启大明都城“一日游”
城墙博物馆如同古城墙脚下一个半透明的城市客厅。无论身处南京城墙博物馆内或是博物馆外,市民们“处处都能看到城墙”。从博物馆内部向外望去,能清晰地看到古朴厚重的城墙,利用视觉引导,建立起历史与当代的关联,开启历史文物与当代博物馆的对话。在博物馆展陈中,也有意识将观众引导向馆外蜿蜒于南京山水之间的南京明城墙,通过可操作的多媒体地图,观众可以实时观看南京城墙各段风光,以及城墙串联起的周边景观,体现古老城墙在南京现代城市格局中的崭新魅力。
南京城墙博物馆注重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馆内充分利用最新技术,设置了丰富的互动设备,增进观众的互动感、体验感。
气势恢宏的南京明城墙,包含了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完整形态,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墙军事防御功能和营造技术的集大成者,而且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基本陈列展中设有一座大型数字沙盘,配合以多媒体立屏和投影,让沙盘“动”起来,定时进行多媒体展演,呈现城墙四季美景,解读丰富历史信息,向观众准确且直观展示南京城墙的四重城垣与城市面貌。
博物馆还用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开启大明王朝都城的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穿越回明朝,领略人文,与历史相遇。沉浸模式通过双向互动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展览的文化内涵,强化对历史的体验和记忆,三折幕的沉浸式影院,鲜活地展示明朝南京城墙的宏大壮丽,南京城市井生活的气象万千。通过多媒体沉浸式影像,带领观众跨越时光,重回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感受浓浓的古风。在虚拟的“南京城的一天”中,观众将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地穿行在南京的街市之中,体验明朝都城的使臣朝贡与市井百态,登上城墙,欣赏南京的四重城墙胜景。
南京城墙的遗产价值并不局限于城墙本身,城墙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也是构成城墙与历史、城墙与城市、城墙与人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览增强城墙与人的紧密联系和情感纽带,也是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初心和使命。南京城墙博物馆展厅内设置有城砖铭文查询系统,观众可以寻找展厅内与自己相同的姓氏、地点的城砖信息,与这座数百年前古老城墙建立跨越时空的联系……
观众走出南京城墙博物馆之后,可以走近城墙,在实地探访中、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古城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