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年年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生活变化的同时,很多传统也在日渐淡化,一些传统习俗也在慢慢地消失,或者是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你可能不知道的中秋习俗。
盛世中秋月更圆,老幼共享天伦乐。你瞧这一家子,在南宁人民公园玩得多开心。广西日报记者摄。(图片来源:年09月19日广西日报)
广西各族人民过中秋节的传统
中秋赏月,是我区各族人民共同的习俗。每到这天,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各家各户便在庭院、地坪摆起月饼、柚子、芋头、花生等礼品供月。待到月儿当空,合家便在月光下团坐叙谈,分享供月礼品,农村的古风还浓一点,习惯于以当晚的月色来预测来年的雨水。“中秋月儿亮,河水高三丈;中秋月儿暗,河水搁江岸”,赏月也离不开农事桑麻。
壮族和汉族在中秋节习俗的相近,还表现在关于月宫的传说上。关于月亮,壮族民间曾流传李凤砍桂的故事:壮家后生李凤向月宫仙女求爱。仙女的回答是:“树大总有根,谈爱需有情,你能砍倒树,妹就许终身。”月中的桂树是万年老树,一夜砍不倒,第二天,斧口就全部复原。李凤每晚砍到一半就精疲力竭,坚持不下,于是树总砍不倒,爱情也永远得不到。这跟汉族的吴刚伐桂的神话不是十分近似吗?虽然,吴刚伐桂是因为学仙有过而受的惩罚,但同月中有桂、有仙女和斧口随砍随合的设想却是完全相通的。当然,壮族各地的中秋节习俗也有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的特点。北部湾防城、钦州一带的壮族在中秋节晚上,男女青年聚集在一起“跳同”(即结同年的意思),这就和苗族、侗族的“跳厂”和仫佬族的“走坡”相类似。据说龙胜、三江一带的壮族,以前还有在中秋节“闹南瓜”的。这里的壮族人民,每逢中秋节晚上,小伙子约着一帮男友抬着南瓜到中意的姑娘家去做客。当小伙子抬着南瓜走进寨时,照例要遭到女友寨上青年的争夺。这种争夺给中秋的晚上平添了无限风趣。
其他少数民族中秋的风俗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住在金钟山麓仅有七百多人口的仡佬族,习惯在中秋这晚杀牛祭祖。一般是同寨各家捐钱买回菜牛来杀,取牛心来祭祖先。据说他们的祖先来到金钟山时,是住在高山树林里的,经过祖先的千辛万苦,披荆斩棘,才开垦了这片土地定居下来,繁衍了后代。所以年年都要踏着明亮的中秋月色,来到高山树林拜祭,以示永不忘本。总之,自古以来,我区的各族人民都把中秋节当成“团圆幸福”的象征,在这节日里倾注了自己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深情。(据年09月12日广西日报)
舞“香火龙”
图为舞“香火龙”。资料图(来源:广西新闻网)
舞“香火龙”活动是南宁市良庆区缸瓦村村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的一项庆祝中秋节的习俗,流传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知道舞“香火龙”的人已经不多了。
烧柚子香
中秋传统佳节是壮族沙田柚子收获季节,有的人便将细香插在柚子上,叫做烧柚子香,还有用长竿举过屋檐,表示对月恭敬。柚子壳有特殊香气,细香插破,芳香四溢,可以驱除秽气。
放“龙灯”
放“龙灯”是南宁民间的习俗。中秋节当晚,待嫁女子会亲自动手做“龙灯”。首先取一个柚子,将柚子掏空,放进一支蜡烛,“龙灯”就做好了。是不是很像冰心笔下的“小橘灯”?
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燃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飘得远或近,将预示着未来出嫁的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的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袭至今。
“骂中秋”
在广西的西林等地,有一个极有趣的中秋节习俗——“骂俗”,又称“骂中秋”。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这时有一位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小偷。姑娘为此深深爱上青年,并嫁给他为妻。
于是,后人便在中秋夜悄悄地钻进别家的菜园、果园,故意偷葱蒜、偷果,惹恼别人,找骂!被偷的人家,反倒偷偷高兴,出来“骂”上几句,算是祝福!而这种骂是不能带脏字的。
侗族“行月”
中秋节晚上,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去邻近的山寨赛歌,歌声悠扬,舞姿婆娑,人群仿佛荡漾在如水的月光里,叫做“行月”。侗族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芦笙,成群结队踏着月光,吹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步从四面八方涌向赛歌场地,一人领歌领舞,众人相伴相合。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边,两人对歌对舞。
除了广西,全国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看看这些有趣的习俗是不是让你叹为观止!
1、民间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2、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式各样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3、“偷吃”
在湖南省与贵州省交界的怀化地区,流传“偷吃”风俗。每到中秋这天,家家大门、后门都半掩半开;平时,乡亲们对小偷深恶痛绝,可这天,明知“小偷”进了屋,全家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且为“小偷”准备丰盛的瓜果、月饼等,“偷吃”越多越高兴。
4、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之夜,流传着一种有趣的“偷菜求郎”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踏着月光,往别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摘到后便预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间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的谚语。
4、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5、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不过近年来,因燃灯引发了多起火灾事故,许多城市已经禁放燃灯。
6、偷瓜送子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谢这群小伙。
7、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8、烧斗香
江苏省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则习惯以桂花蜜酒佐食。
9、玩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10、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11、抛帕招亲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喜相逢”,同时出现在10月1日这一天。天文专家表示,今年农历八月中“望”的时刻出现在10月2日凌晨5时5分,所以中秋月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中秋月圆在十六,但十五的月亮肉眼看起来很接近正圆,如瑶台镜、白玉盘一般,圆润饱满,晶莹剔透,令人赏心悦目。只要天气晴好,10月1日晚,注定会是一个‘花好月圆’的美妙夜晚。小伙伴们,你们想好中秋怎么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