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发朋友圈。
媒体转载,请联系本文编辑获得文字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自“南京吆喝”。
字字皆辛苦,谢谢您的支持。
所谓的“老行当”,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判别标准,通常的理解是,一个因时代的发展而即将消亡的行业,无数民俗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逐渐销声匿迹。
傀儡戏,又叫木偶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乃当年夫子庙的老行当。据考证,木偶起源于春秋时殉葬用的木制俑人,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那时,办丧事“舞俑为乐,执偶为戏。”相传,汉高祖七年(公元前年),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谋臣陈平用木偶假扮美女,骗过单于,解平城之围。刘邦珍藏木偶于宫中,“后乐家翻为戏具,即傀儡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明初,朱元璋倡导民间游戏,木偶戏“闾市盛行焉”。清末民国时更得到发展,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三种,各有艺术特色,并用戏剧曲调配合演出。
木偶戏班主拿着大小锣招揽看客
那时,夫子庙的木偶戏所用舞台小巧玲珑,只一人在蓝布帷中,手、脚、口并用演出:两手操纵一个或多个木偶,手法多变、技巧娴熟;乐器是鼓、锣、钹固定在木架上,脚踩踏板,牵动绳索,击响三件,节奏有声;口里还要念白、唱曲。只见台上木偶披红戴绿、手舞足蹈,围观众人翘首踮足、喜笑颜开。
木偶戏常见的剧目有《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兰从军》等,艺人表演到精彩处,往往戛然而止向观众讨钱。如今,生活中再也见不到木偶戏这个老行当了,但它永远留在老南京们的美好记忆中。
小编之前看过一段木偶的介绍,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供君品味回忆(侵删)
《中国木偶艺术》(节选)
本期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向图片和视频作者致敬。点开链接可阅读往期精选文章:
老南京是怎过端午滴?
老南京夫子庙的耍耗子(1)
洋糖热粽子啰~(2)
中国最古老的美容-绞脸(3)
茶摊-南京评话随梦逝(4)
江湖骗术-挑牙虫~(5)
老南京糊骨子作坊~(6)
消逝了的穿牙刷~(7)
啊吃过南京陵园瓜~(8)
南京最顶级的杀手~(9)
南京吆喝,
老南京声音的守护者,
一个经典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