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城墙保卫的一方平安

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坐落着这样一座古城——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是中国海防史上较为完整的史迹,它就是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古城。崇武崇武,人人尚武崇武,即“崇尚武备”。崇武古城原为宋代小兜巡检寨的驻扎地,宋初在福建沿海置五个巡检寨,小兜寨为其一,古城则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初筑,城内共有四个城门,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映射着往昔的种种辉煌: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平定倭乱;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年,周总理在这里指挥了崇武海战。

崇武城墙上保留的炮台。(本文图片均来自华舆)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城里留有三十多座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墙内的旧时光漫步崇武海岸,依稀可以遥望到绵延雄伟的崇武古城墙。其内外壁均以花岗岩石筑砌。外壁石料为规格不甚统一的长条形和长方形,砌法为一道横排一道竖排成T字形;内壁及垛子的石料为杂乱石,花砌。看似杂乱,却十分坚固。近些年,崇武地区开发旅游业,围绕海岸线留出了一条观光沙滩线路,在此建了个新的石雕公园,把外延一带的地圈了起来,收取门票。城墙外是喧杂的观光人潮,墙内还是旧时海门渔村。偶尔有游客不经意进入这里,也不会打搅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仿佛现代化的进程被高高的城墙屏蔽掉。海门渔村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石头。应该是毗邻海边的缘故,古城的老街由清一色的灰色石块搭建,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也多用石头搭建,很多甚至是全石垒起来的。能看出,不少人家正在翻新老房,梁、柱、窗都是木头的,但台阶、地基还是用的石头。防潮有牢固,不同于内陆多木质结构。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口石井。石井形态各异,当地人也保留着吃井水的传统。

海门村村民正在从家门石井中打水。第二是布局饱满,户与户之间只隔了窄窄的缝隙。可能心胸坦荡的当地人认为,秘密不用隐藏、邻里相互帮忙是非常好的相处之道。不过,村子里的小路却四通八达,不管走哪条路,都能走通,纵横捭阖相连,绝不会让人走入死胡同。

家家之间仅间隔很少间隙。第三是民风淳朴。来自各地的游客都可以从景区公园进入村子,随意走街串巷。不少人家的大门更是经常大开,能看到在门口听收音机的老人或者织网的渔女。第四是虔诚而多元的信仰。除了居民楼、学校、小卖部,海门村的宗祠、庙宇非常多。它们分散在碎片化的村落中,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家族宗祠完全对外开放,基本没有人看守。祠堂一般正面是牌位或先人照片,有的则什么都没有,只有幢帆。(这里捕舆者要提醒一句: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拍照,想要参观的恭敬地进去敬个礼就出来吧。)

从泉州到厦门,福建的寺庙道观装饰就有了统一风格。高飞檐、琉璃彩片拼出的神兽、色彩丰富,不同于北方皇家寺庙典正的红。这里的色彩很多丰富,尤其是屋檐上的神仙、走兽、宝塔都很真实,不是抽象、画符式的,所以整体很有生气。

南门关圣庙。渔村出南门后,正对面几米处就是武关帝庙,也称南门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崇武“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六年(年),由卫所千户徐鸾倡建,主祀三国蜀将关羽。庙为二进,中有拜亭,两侧廊庑。传说这里曾经被流寇用火炮轰打过,而在城里的关云庙雕像用他的大刀把炮弹打回了流寇的船上,导致了整条船的沉水。

在大厅甬道两侧或者殿门外,是当地人喝茶、歇脚、闲聊的地方。老太太打麻将、老头们喝茶、大声聊天,甚至直接把茶桌、茶壶、板凳直接放进来,这就大大削减了神明高高在上的层级感,或许希望关公也能与民同乐吧。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