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银杏微黄。10月13日,在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很多游人举起相机记录美景。记者看到,一块空地上有一处围挡,听说“湖”要回来了。80岁的居民叶爱华感慨道,这里曾有一处小型湖泊,风景优美堪比西湖,因此得名“小西湖”。伴随城市发展,湖消失了,只留下老地名,“现在‘小西湖’将名副其实,老街坊们都很高兴。”
南京的麒麟门、沧波门,苏州的久泳乡,镇江的铁瓮城……今年,人们频频听到老地名“重启”的消息。记者获悉,民政部近日确定70个县(市、区)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江苏有南京市江宁区、溧阳市、苏州市吴中区和淮安市淮安区入选。随之而来的,将是乡愁的寄托,城市“软更新”的提升。
消失的老地名焕新归来
有人要问,“小西湖”地名一直在使用,为什么要说“重启”?南京地名专家薛光告诉记者,在地名研究中,像小西湖这样“重启”老地名的方式叫“就地打滚”,也就是说,地名应有相应的空间实体,否则湖消失了,地名里带“湖”字就容易让人困惑。因此,“重启”老地名包括空间实体和名字双重恢复。
薛光做过研究,历史上南京出现超过2万条老地名,其中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约条。尽管南京从年起就开启老地名保护,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也曾失去约个老地名。南京还曾评选出部分“遗憾消失的老地名”,例如邀笛步、安乐庙、百猫坊、赤石矶等。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陶卓民等研究者发现,南京老城南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但消亡强度也最大。截至年底,南京消失的街巷地名中,原白下区占33.6%,秦淮区占31.6%。据民国时期编纂的《武进指南》记载,常州有个巷名、街名、路名、弄名和里坊名,其中保存至今的仅74个。
随着重视程度的提升,部分有价值的老地名陆续回归。“近年,民政部门联合城市规划等多部门加强发掘老地名价值。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后,江苏也在重新思考老地名的新意义。”薛光说。
9月27日,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正式启用,门前路名“久泳西路”古韵十足。“在吴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久泳乡’这个地名存续了近年。年吴江县改设9个乡镇,‘久泳乡’废止。”苏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莫俊洪说,“恢复‘久泳’二字,将其作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门前的路名,是尊重吴江人文历史的选择。”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刻画了镇江铁瓮城的军事价值。今年,因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瓮城遗址”,一条长米的道路得名“铁瓮城路”,老地名融入现代城市。
距离明城墙遗址步行约米处,静卧着两片湖泊。9月,附近居民口中的“那两片湖”“大湖小湖”,得名麒麟湖和沧波湖。南京市麒麟科创园管委会副主任韦斌介绍,名字源于历史上附近的两个城门——麒麟门和沧波门。
老地名与周边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情感相连。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研究员朱明娥告诉记者,年前后,为造环城公路,城门先后拆毁,材料被居民回收建造房屋。如今,在沧波门遗址附近民居上,可以看到不少明代城砖及旧石料。城门的记忆也留在一代又一代南京人的脑海里,“重启”城门名字延续了居民对家乡的情感寄托。
保护老地名,是在传承和保护历史信息。先秦时期的长干里,六朝时期的龙蟠里、虎踞关、乌衣巷,宋朝的夫子庙……从地名上,就能咀嚼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40年前,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有南京、苏州、扬州三城入选。目前文化名城数量已扩大至个,江苏以13座的总数位列全国首位。
去年底,江苏省民政厅牵头省住建厅等六部门出台《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今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截至9月,已评出首批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正在进行。
老地名提升城市辨识度
“老地名消失又重启,反映出城市发展观念的变迁。”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保护所所长张峰介绍。南京先后编制5版名城保护规划,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