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辉煌百年红色接力石

白癜风专项治疗 https://m-mip.39.net/man/mipso_6530273.html

石俊(-),江苏如皋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2月进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年8月更名南京晓庄学校)学习,此后任中共南京晓庄学校支部书记、学校学生会主席,年6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同年7月在夫子庙组织集会示威时被捕,9月于雨花台就义。

“革命不可能没有牺牲,死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年9月,中共南京晓庄学校党支部书记石俊等5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被反动派杀害于雨花台。在临刑前,他深情而豪迈地对难友说了这段话。

在雨花英烈中,有一个群体——晓庄十烈士,他们牺牲时,5人年龄在22岁至23岁,其余5人年龄均不超过20岁,最小的只有16岁,9人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牺牲时年仅23岁的石俊正是其中的代表。他是南京晓庄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晓庄中心小学校长。在校园里,他以身作则、立志救国、立德育人。他在青年学生心中播撒着革命进步的光明火种,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不少青年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石俊原名石俊光,出生于江苏如皋群安村一户破落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他和两个姐姐成人。求学时的石俊刻苦努力,初中毕业后顺利考入如皋师范就读。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石俊与如皋师范的进步学生积极响应,发起组织“五卅后援会”,动员群众进行示威游行。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反动当局以“煽动学潮”罪名,开除了石俊等革命学生。年,石俊来到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就读。在校期间,他积极响应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主张,组织学生挑水、劈柴、种菜、干农活。当时,晓庄师范位于郊区,常有毒蛇出没伤人。石俊在陶行知的启发鼓励下学会了捉蛇和治蛇伤,他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农民和学生,消除大家畏蛇的心理。他还以学生会的名义,成立了以党员团员为骨干的革命剧社和歌咏队,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讲时事、传播农学知识,和农民一同劳动,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在他的影响下,姚爱兰、袁咨桐、沈云楼等一批进步学生纷纷接受了革命信仰,加入了党和团组织,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年春,中共南京市委领导组织和记工厂工人举行大罢工,资本家勾结反动当局对罢工群众进行残酷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四三惨案”。惨案发生后,石俊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由于晓庄师范的学生大多参加了示威游行,学校被反动当局勒令暂停办学。

年7月,石俊指挥群众在南京夫子庙举行示威集会,当集会准备开始时,石俊不幸被捕,被押送到当时的首都卫戍司令部看守所。在狱中,石俊一口咬定自己名叫张惠如,在种种酷刑之下从未屈服,保持着坚贞的革命气节。然而由于叛徒出卖,他身份暴露,于当年9月在雨花台就义。

绚丽的青春学子的榜样

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长眠着数以万计为革命牺牲的英烈。他们用生命点亮了不灭的星火,铸成了不朽的丰碑。

晓庄十烈士,不畏敌人的嚣张气焰,用青春点亮革命火种,带领着学生和农民反抗压迫、争取解放。他们都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牺牲时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6岁。

从晓庄十烈士的身上,我不仅能够深深感受到他们为国为民、慷慨就义的崇高气节,还能学习到他们知行合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牺牲时年仅23岁的石俊,是南京晓庄学校学生会主席、晓庄中心小学校长。他为人真诚乐观、和蔼热心,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石哥哥”。在校园里,他勤奋刻苦,还教会大家事事亲为、自给自足。他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农地,和学生们一起种上许多瓜果蔬菜,观察记录生长情况,让大家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服务农民。面对敌人的逮捕和拷打审讯,他临危不惧,绝不吐露半点同志们的信息,直至最后牺牲。

当下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年代,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切,或许都是年轻的晓庄十烈士所憧憬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学习和继承他们的高尚品质,做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作者:孙艺萌[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五(3)班]指导老师:董洪胜)

坚毅的面庞永恒的青春

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道路尽头,庄严地矗立着一组群雕。群雕塑造了9位共产党人、革命志士英勇就义前的不屈形象,有戴着镣铐的老工人和知识分子,有怒目圆睁的农民,有镇定自若的女干部……看着他们坚毅的面庞,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走进以白色花岗岩做墙面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我看到了更多烈士留下的照片。他们的面庞依旧生动,眼神透着坚毅。照片上的面容大多非常年轻,我看到一组晓庄十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介绍,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这其中,牺牲时年仅23岁的石俊烈士留下了“革命不可能没有牺牲,死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的慷慨遗言。

这十位年轻的英烈,他们品学兼优、才华横溢;他们学于师范、堪为师表;他们临难不惧、慷慨就义。他们为了追求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年轻又坚毅的神情,伴随着激励后来人的话语,也将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

(作者:刘叔婉[淮安小学六(7)班]指导老师:张冰)

征文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