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夫子祠的奇特文化现象
图文:程广瑜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儒学思想界的大家,是中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文化哲学界言及他们习惯上称“二程”,程氏家族内部则称呼大夫子、二夫子。现实中的文义表达、建祠塑像等,向来都是齐名排在一起,独独长垣的夫子庙是单独为程颢设立的,宝殿的神像就塑了大夫子一人,当地人叫大夫子祠或大夫子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长垣市张三寨镇官桥营村的程夫子祠,解放前是属于滑县地界的文化古迹,年,滑县包括官桥营在内的个村庄划归长垣管辖,于是程夫子祠就成为了长垣的文化遗产。原庙址夹在村中,场地越来越狭小,不便于祭祀活动。于是公元年,该村程姓人牵头集资,将祠庙移建到村东头的开阔地带。当年划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夫子庙原建造于宋代,祠堂初建时规模宏大,碑石林立,几经兴废,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目前宋代文物仅保留了祠内大殿两侧廊柱上镶嵌的石刻对联。对联:“继往圣開来学道业昭彰垂万古,光前进裕后昆功绩悠然照千秋。”横批:“理学之宗。”文笔苍劲雄厚,功力非同一般。笔者为了研究程氏文化,曾几次到该村考察,过程中发现长垣夫子祠存在几种与众不同奇特的文化现象,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中原大地上的诸多程夫子庙祠,由于尊崇二程理学和两程不分家的古老传统,一般大殿上都供奉两位夫子的塑像或牌位,但长垣夫子祠只供奉了一尊程颢大夫子的塑像。它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为纪念程颢而单独设立的祠堂,见证了夫子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左迁降职,其后仍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爱民如子的事实,见证了理学文化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的事实。
二、长垣夫子祠不是官庙,大概在程颢在世时就修建了。早在宋神宗时期,还没有官桥营村,这个地方叫曹村,属滑县管辖。现在村里还居住几户曹姓人家,见证了这段历史。那时的黄河流经滑县南一带,神宗熙宁四年(公元)八月,黄河在曹村决口。左迁到镇宁(濮阳)军担任节度判官的程颢,带兵夜驰至此,奋战一个多月,终于堵住决口并修官桥一座,保住了京师与下游34个州县、31万顷农田、38万间房屋的安全。百姓灾后重建家园,为让夫子心系百姓、威坐军帐、从容指挥的形象永存,自发捐资在驻军营地旧址上修建了夫子庙,从此有了官桥营村。
三、夫子祠的祭奠守护,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秉承朝廷旨意指派某一宗族留守执行,该家族享受赋税、河工减免,科举优先等优惠条件。但长垣的夫子祠却是一个家族的自发行为。明代早期程颐的十世孙、在明朝军队里担任千总之职的程福将军,跟随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奉旨退伍“赐地於滑”安家,经过一番考察,没有选中滑县腹地的任何富庶地块,却发现滑县偏僻的南边界有先祖程大夫子的遗迹在此,于是就在夫子祠旁边安家,其后代数百年守护祭奠大夫子的祠庙至今,从另一侧面诠释了二程不分家的事实,见证了程福先祖和他的后人秉承优良家训家风,忠孝诚信、爱民不扰的优良品德。
四、长垣夫子祠原属于滑县管辖,围绕夫子祠的文化、碑石、诗文、历史演变等信息都存留在滑县地界,长垣县志中有关夫子祠的历史记载还是个未知数,滑县县志中的记载目前还没收集到片言只语。传承程氏文化、开展理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五、现代长垣厨师发明制作的一道名菜“炸八块”,还和程颢夫子在长垣抗洪的传说有关呢。黄河在长垣北部的曹村段(当时归辖滑邑)决口后,夫子连夜迅速带领大批官兵,奔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官府同僚之间的政见抛之脑后,上下军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战。夫子在决口处的抢险现场坐镇指挥,他带领军士和当地群众,“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终于堵住了决口,将灾害降至最小,并在此修官桥一座,为灾后灾民的重建与过往行人的方便创造了条件。为了慰劳劳苦功高的官兵,表达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感激之情,官府欲设宴庆功。但拿什么犒劳?洪水来势汹猛,猪羊都被冲走了,只剩下一些飞到树上、房上的鸡子。厨倌便把杀好的鸡肉随便剁成小块,用各样调料和盐麻一下,放在油锅里炸熟,官兵食用后赞不绝口。当初叫焦炸鸡块,以后演变成长垣现在流行的名菜“炸八块”。
六、围绕夫子祠的,还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进庙祭拜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陈再道将军戎马倥偬中来到这里,虔诚拜谒夫子祠,官桥营的程姓家谱将这一事件记载下来。官桥营村在建国前是个老革命根据地,村内地下挖有村村相通的地道网,村四周有一圈高四米宽八米的土寨墙,寨墙外有修寨时挖的寨沟,深二米多,易守难攻。村里民兵和游击队就利用这些有利作战条件,神出鬼没,配合八路军打了许多漂亮仗。
村中有一个天主教堂,院大房多,房下有地下室和通往院外的地道,野战军就在医院。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位姓陈的司令员转战到此看望伤病,他听说这里有一座“程夫子祠”,就让村干部带他前去观看。进了祠堂内,他二话不说就向程夫子祭拜。随从人员告诉他:“陈司令员,这个夫子姓程,不姓陈呀。”司令员听了笑着说:“对于我来说陈、程不分呀,我本来就姓程,姓陈是我当了兵以后用的姓,程夫子是我的老祖宗。”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后来才知道,这个司令员叫陈再道,年1月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中,青少年时在家务农,属湖北程氏孝感派。幼年时,父亲程源瀛因痨病去世,不久姐姐和母亲也离开人世,陈再道从小体验了人间的苦难。一九二六年,十七岁的他独身一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配合北伐军作战。由于报名时“程”误写为“陈”,就改叫陈再道。年9月在大别山南麓参加秋收暴动后,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在工农革命军中历任排、连、营、团、师、军长等职。当时在冀鲁豫第二纵队任司令员,常在这一带指挥战斗,于是就有了这次官桥营村之行。
年,他奉命组建河南省军区,担任司令员,以后调武汉军区任司令员。他从26岁担任红四军军长,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年授上将军衔。毛主席多次表扬他“是一员战将”、“打仗很勇敢”。
这个故事见证了陈再道将军光荣的事迹,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他仍坚持民族文化信仰不改,他是程家的一名优秀儿男。如今,长垣市包括官桥营在内的程氏宗亲每每谈及此事,无不兴致勃勃,欣然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