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于东波带你穿越9000年的时空

                            

11月27日,上古乐器“龠”(读yu)惊艳亮相于央视一套黄金档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南京民族乐团演奏家于东波现场奏响“贾湖骨龠”和《中国考古大会》的片尾主题曲。年出生的于东波是笛子、箫、埙、龠演奏家,也是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上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他位于南京油坊桥的工作室,现场见识了龠等乐器并听他讲了他与“龠”的故事。

“龠”中国笛类乐器的先祖,央视节目为它正本清源

记者发现,于东波受访时所穿的袍子正是央视节目中穿的那件,他憨笑说,他的多件汉服都是在夫子庙做国学礼仪指导的妻子搭配的,而且说起来,他与龠结缘也跟妻子有关。

龠,有17笔画,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当《中国考古大会》节目中传来它悠扬婉转的声音时,观众瞬间惊艳,“仿佛穿越年的时空。”

这一期节目讲述的是“贾湖遗址”,正是在贾湖遗址发现了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老乐器“龠”。据历代文献记载,龠,源于先民使用的吹火管,是一种如笛似笛的“单管”乐器,是中国笛类乐器的先祖。但长期以来,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难解之谜。

年到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分三批出土了40余件用仙鹤等猛禽翅膀的骨头制作的管状乐器,经鉴定,是人类史前的杰出吹管乐器,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后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笛龠籁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刘正国考证,该乐器被定名为“贾湖骨龠”,至此破解了“龠如笛”的千古之谜,这一发现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音乐史。

于东波是刘正国教授的弟子。今年上半年,于东波还跟刘正国一起参与了贾湖出土的第三批“贾湖骨龠”扫描修复的测音工作。

于东波告诉记者,龠能登上央视节目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贾湖骨龠得以正本清源,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七音阶管乐器。另一方面,现场用3D打印技术,建模、树脂材料打印、成型、钻孔……对骨龠进行复原后并演奏,为年龠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打下了基础。

一般人是无法吹响贾湖骨龠的,节目里的主持人也不例外,于东波现场演示了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其他乐器不同,它既不是横吹,也不是竖吹,因为它没有吹口,是用细的一头斜吹出声的。很多网友表示,听到的一瞬间就呆住了。

“第一次吹龠,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于东波是南通人,父亲和爷爷都喜欢吹笛子,吹了30多年笛子的他能与“笛子的祖先”龠结下缘分,他搓着手说,“想一想,都觉得兴奋”。

“年贾湖出土第二批文物时,那会我就听说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笛子,笛子的历史将改写。”于东波回忆说,可能从那时起,“龠”就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年9月,在南京名城会上,南京民族乐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乐团有一个合作演出,“当时我看到一个外国演奏家吹奏一种阿拉伯地区的笛子,无吹孔,他采用的是斜吹演奏,我就找他学这样的演奏方式。他说他吹的这个乐器叫‘NEY’,我当时心里一动:难道是古汉语的音译?也许就是‘籁’。而籁,就是龠的俗称。”于东波告诉记者,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妻子是夫子庙的国学礼仪指导,她看到“龠”这个字时,也告诉他一个有用的信息,夫子庙每年的祭孔大典中所跳的佾舞,舞者一只手执翟、一只手执龠,代表了儒家的礼乐文化。

在妻子的帮助下,于东波查找阅读了很多刘正国教授的文章和古代关于龠的资料,他就很想自己动手复制一个,“贾湖出土的骨龠多由仙鹤、大鹰等猛禽的翅膀尺骨制成,年我在川藏线上偶得了老的尺骨原材料,自己尝试进行了仿制。”

到现在,于东波都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摸索着吹龠时的心情,“声音吹响的一刹那,我浑身鸡皮疙瘩都出来了。我当时就在想,人类年前有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找到了年前的声音啊!”

自创曲目《诸神的踪迹》,意外打开“圈子”

年前的声音穿越时空抵达当下,于东波隐约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未知的“门”。

有了属于自己的龠,于东波就有了底气,他想着该有龠的独奏曲目。既然龠来自年前,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神话,很快就创作出《诸神的踪迹》,“中国人的历史看似说神,实际上说人,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奉若神明,讲述世代传承的华夏精神,我想用此曲向华夏先祖致敬,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延展”。

经过伴奏、录制、合成,贾湖骨龠独奏《诸神的踪迹》在网上广为流传,正是这首曲子,让于东波连续“出圈”。

经过多次裂变式传播,研究贾湖骨龠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正国听到了这首曲子,于东波则顺利地拜他为师,师父刘正国纠正了于东波之前复制骨龠形制和斜吹技巧上的错误,使他渐得骨龠演奏的正宗。

好奇心强烈的于东波想更多吹响它,可是原材料太稀缺,不足以支撑他的练习以及对龠的推广普及,“我当时就觉得,这得借助现代高科技啊”,就顺理成章地想到了3D打印,它可以更加精确地复原各种骨龠,在环保的基础上也可以将骨龠介绍给更多人。

真的是“不会钻孔的切割家不是好演奏家”,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他工作室角落里的3D打印机、切割机和钻孔器等工具。他笑说,当时一门心思要复制龠,就想了很多笨方法,自己买了3D打印机,结果发现不仅速度太慢,而且自己还要研究软件,“术有专攻,应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我就找到了金陵科技学院3D打印实验室的王佳春老师,很快就组建了考古复原测音和研发团队一起合作起来,扫描打印、定数据、测音、校准……现在3D打印出来的复制龠,在树脂材料中填充一些骨粉,音质已经非常非常接近了。”

而去年1月,从事红山文化收藏研究多年的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长王冬力,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