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夫子庙 >> 夫子庙新闻 >> 鲁迅读书处

鲁迅读书处

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是在一次参加金陵读书会的活动,发现和找到这个地方的——鲁迅读书处。

中山北路号物资大厦大院内,右手拐弯,就看到一座两层楼的西式建筑,门口有醒目字体——鲁迅读书处。整幢建筑有明显的民国风格,青砖外墙、红砖铺地,分上下两层。这幢小楼曾经是清末教育建筑的遗存,清末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的德籍教员楼遗址。鲁迅先生曾于年11月至年11月在此学习和生活。年,这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4月29日,这栋被南京市政府确立为重要的近现代建筑的百年老楼二楼起火,导致整栋楼过火,由于发现早、扑救及时,无人员伤亡。但是老楼被烧得只剩下残垣断壁。

后来经过重新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尽量保持原来的小二楼格局,楼内不仅设有关于鲁迅的各种展览,还开办了24小时自动图书馆,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增设了话动空间。社区还聘用了鲁迅研究专家、南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徐昭武先生任鲁迅楼首任顾问。

在那次读书会上,我有幸认识了徐老先生。他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对鲁迅在南京的四年生活如数家珍。对鲁迅楼的前世今生也了如指掌。说起那次起火事件,扼腕叹息。他带我们参观了鲁迅楼的设施,介绍了鲁迅展览里面各种照片里的故事。

当年,17岁的鲁迅,怀揣着母亲东拼西凑的8块大洋,坐船来到南京下关码头,来上一个洋务的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不收学费。鲁迅那时家道中落,没有余钱支持他继续念书,而他又不愿意学习经商或者做大户人家的“幕僚”。于是只有考进这个不要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段话,回忆他在少年时代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的场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8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件事,终于到N进了K学堂了。”这里的“N”,指的是南京;这里的“K”,指的是设立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原址后来的海军部

江南水师学堂成立于清光绪十六年(),在南京依然有迹可寻,在中山北路号,盐仓桥广场。这是座造型独特的牌楼,颇为引人注目。灰色的西洋巴洛克建筑风格的门楼,呈圆弧形,圆弧状的立面均匀分布着10根装饰门柱。在牌楼正中顶部设有斜向两侧的层层退台,共有五层,其上装饰有具有动感的曲线旋涡花纹。牌楼正中辟有一个拱形门,门上刻有“海军部”三字。整座牌坊看上去虽饱经沧桑,但苍劲有力,它站在那里,肩上有茂盛的绿色攀藤植物覆盖,经历岁月洗礼更显庄重威严。

江南水师学堂,是两江总督曾国荃于年创办的洋务运动中最早的学堂之一。中华民国成立后,这里改名为海军军官学校,直到年停办。年,国民政府在此成立海军部,直至年。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海军学校。自年起,这里成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所在地,直到今天。

年5月,鲁迅考入该学堂管轮班就读,是因为鲁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师学堂任职。此时正值戊戌维新高潮时期,学校等级森严,门户之见极深。鲁迅对此极为不满,在后来的回忆录他说:“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不久,鲁迅因为体育成绩不好,又出言讽刺了一个教员,受到了学堂的严厉处分,他愤而退学。

同年,鲁迅转而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矿路学堂是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学堂,这个学堂仅招过一次生,收了二十四名学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场,都是作文章,复试的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论》。鲁迅以优异成绩入学,十七岁的他,是学堂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矿路学堂仿照德制,课程除德文之外,有格致、地学、金石学、算学、地质学、矿物学、熔炼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等。学堂聘请了三名洋教习,还专门盖了洋教习楼。

与在水师学堂的情况不同,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认真,表现优秀。当年学堂为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定每星期作文一次,凡获得第一名者赏三等银牌一个;每月一次月考,名列第一名者赏三等银牌一个。同时规定,四个三等银牌可以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可以换一个三等金牌。鲁迅是矿路学堂唯一用银牌换过金牌的学生。毕业后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

鲁迅在南京度过了充实愉快的三年求学时光。他上课之外,常跑到夫子庙去买书。鲁迅在《朝花夕拾》的《琐记》中写道:“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竞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在学习期间,鲁迅到青龙山煤矿(今南京官塘煤矿象山矿区)实习,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矿工“鬼一般的工作”的凄凉情景,使得鲁迅对中国早期产业工人的悲惨生活有了最初最真切的了解。

在这所学堂里,鲁迅接受新思想,探索新人生。并写下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昂诗句。

近几年,我越发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也在上海、北京等地寻找过鲁迅的足迹。现在,在南京也找到了鲁迅读书处,对先生的了解更多了一些。他的人生轨迹可谓坎坷、波折,大起大落,但他是一直有身硬骨头,是从不屈服的斗争者。

矿路学堂的这个遗址,后被称为“鲁迅楼”。也就是现在的鲁迅读书处。这里经常举办读书会活动。有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南京本地的学者,都是资深读书人,得到了很多提升。在有些夜晚,我会骑着自行车,从中山路穿进去,独自在图书馆里看书到夜深,也是想近距离的感知鲁迅先生。不知怎的,总觉得先生强大的气场,在指引着我,要做一个澄明的人,更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