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茶馆的发展过程
明清时,金陵是我国南方戏曲活动的中心,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茶馆。那时活跃在戏坛的有久居金陵的职业班社,也有外地来的班社,有江湖行脚。也有私人家班,有男乐,也有女乐。他们除了在戏园、戏楼唱戏外,有时也到茶馆演出,茶馆里认识不认识的人聚集来此边喝茶边观赏。明末清初金陵艺坛就有两个名噪一时的说书人。一是秦淮名歌妓王月生。另一个是大说书家柳敬亭。
王月生的唱曲甚佳,每次在茶坊演唱。吸引了众多茶客游人倾听。她还爱好喝茶,天天都要到茶道名人闵老子家“暖茶数壶”
柳敬亭一生说书。半生金陵,他寓金陵,常在文德桥口的“长吟阁”、桃叶渡旁的“问渠”等茶馆说书。著名文人张岱听了他说书后,在《陶庵梦忆》里写道:“南京柳麻子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因为受听众欢迎。所以要请他说书。还得请早,“逢迎恐后,预为设几焚香,湖茗片,置一壶一杯”心,清康熙初年。柳敬亭已80岁了,他仍能为听众说书。《桃花扇》第十出“修礼”中柳敬亭的道白:“老子江湖漫自夸,收今贩古是生涯,年来怕做朱门客,闲坐街坊吃冷茶。”写出了柳敬亭宁愿安于贫困,不愿依附权贵的操守。柳敬亭在茶馆说书的成就,体现了秦淮茶馆文化演出的功能。为清末民初的艺人在秦淮戏茶厅演唱树立了摘样。
I年10月l0日,武昌革命义士的枪声敲响了中国封建统治最后的表钟。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壮丽的一幕。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宣布起义的各省代表云集金陵。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为临时首都。其后经历了J0余年的军阀混战。年到年,中华民情政府再度建都于南京。
在清末民初历史交替中,金陵经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城市发生了许多变化,也理来了秦准茶馆新一轮的繁盛。
清朝末年新学兴起。在中国推行多年的科举制度被疲除。位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随之失去了它晾有的作用。民国初。在政府“拆贡院辟市场”的动议下。江南贡院除保留了明远楼、飞虹桥等建筑,考场扒掉了。贡院围墙也拆掉了,当时一些有势力又有资本的投资人乘机占有了贡院围墙的一角。建楼开茶馆。接着,一家家茶馆纷纷开设。
年以后,民国政府实施《首都建设计划拉开了南京城建的框架,新群了若干条主干大道,兴进了政府机关大楼及官员住它。新建了一些工厂,新辟了市场。南京成为一座畸形发展的消费城市,市场一度出现繁荣景象。新建的公立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地也都开设了茶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客。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金陵茶馆业十分兴旺,特别是秦淮河两岸茶馆林立,有多家。闹绕夫子庙方圆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了30多家茶馆,被誉为“秦淮茶馆甲江南”。年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载:“邀朋引友,茶楼品茗,谈天说地,借资消遣,茶繁生涯,以夫子庙一带为最盛”。年,南京市茶社水炉业工会成立,登记行号有户。年成立南京茶社业同业公会,人会行号有家,店员总数为人。年人会行号有家,仅堂馆就有人。日宠侵占南京后。茶馆业衰落,年底,茶馆业仅百余户。抗战胜利后,茶馆业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年。南京市共有茶馆家。
明代金陵茶馆多称“茶坊”,清代多称“茶肆”。民国时则多称为”茶社”。这是有其原因的。随着清末及民国都市饮食业的繁荣,“菜帮”之说流行开来,它鲜明地标志了某个菜馆的地区性特征及其特有的区域性风味。金陵饮食业发达,仅秦淮河畔较大规模的菜馆就有数十家,汇南肴北撰于一处。各家菜馆多标有帮口特色,店招上有醒目的“中西大餐”“浙绍名肴”“粤菜广点”“清真教帮”等。影响大、名气响的是地方风味的“京苏大菜”、有“金陵春”“六华春”“邵复兴”等名店,各店都有久负盛名的大菜名席。
当时的茶馆也有自己的特色,讲究“饮”“食”并重。即人们上茶馆不独清茶一杯,还兼品茶食。具有地方风味的“维扬细点”,取南北风味之长,制作精细。咸甜可口,人们饮而食之。余味无穷。为了与以“京苏大菜”为特色的菜馆相区别,更好地反映茶馆的特点,茶馆就称为茶社。另外,各家茶社都有自己的老主顾,是人们聚会、品茗、闲聊的场所。装饰典雅,人文气息浓郁,称之茶社也更切实际,颇有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