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味儿越来越淡的今天,庙会是城市中的人们寻觅节日气氛的最好去处。相比起吃吃喝喝的喧宾夺主,民俗文化、非遗展示已在庙会中被冷落一旁。然而今年的厂甸庙会与众不同,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似乎并非每个城市每个乡镇都有庙会,先来说说什么是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今则大多与年节联系在一起。每逢大年三十至初六(每年略有变动),多场各具特色的庙会会在京城内上演。北京也是国内庙会文化传承与宣传最好的城市之一,逛庙会早已成为了人们春节期间的必选节目。
庙会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区域性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节日。独特的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进而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庙会当中。摸石猴、打金钱眼、观看舞狮表演、抖空竹、捏面人、看杂技、踩高跷等是庙会的主要元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网络的发达,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风俗似乎不再受市民们的青睐,叫卖全国各地的小吃摊位成为了庙会上人气最旺的部分。
或许是出于扭转这一趋势的尝试,今年的厂甸庙会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彻底取消了小吃与百货摊位,完全靠文化底蕴撑起庙会的大旗。
厂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并于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地坛庙会的声势浩大、也缺少龙潭庙会山水相映的趣味,厂甸庙会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内涵聚拢着人气。在旧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是当时规模最大、京味最浓、最闻名遐迩和脍炙人口的庙会。解放后的厂甸庙会仍一直举行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后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直到年才得以恢复。
恢复后的厂甸庙会并非一帆风顺,庙会地点几经变动。经历过在南新华街封路的热闹嘈杂,也体会过陶然亭内悠然宁静的文艺气息,今年的厂甸庙会,最终选定了南城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
琉璃厂坐拥众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戴月轩、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而琉璃厂的镇街名店非“荣宝斋”莫属。
琉璃厂古文化街被南新华街分为东西两端。乘坐公交车在琉璃厂下车,厂甸庙会的大红灯笼立刻映入眼帘。
东西两条步行街的入口处,大喇叭不停的广播着今年厂甸庙会的特色:文化庙会,没有小吃摊位。绝大部分市民与游客显然早已知晓,年三十与大年初一的大鱼大肉已经让人们难以对街边摊贩提起热情,而网络的盛行也让各种百货不再稀缺,唯有老祖宗留下来的笔墨纸砚与书香,方能勾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怀念。
厂甸庙会定址琉璃厂文化街吗,看重的就是其书肆与古玩字画文化传播。虽然这里的书店从体量上讲逊色于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但要说文、史、哲、艺术图书那可毫不逊色。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书店了。中华书店是年在北京设立的第一家国营古旧书店,收集历代古籍、碑帖、拓片、旧书、旧报、旧杂志等。
以生产墨汁而闻名遐迩的一得阁,想必曾是不少人小时候学习书法大字所使用的品牌。一得阁的墨水墨迹光亮、浓淡五色、书写流利、浓度适中,颇受各书法名家的青睐,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不再有随地丢弃的餐盒竹签,告别了嘈杂无序的吆喝,除了三五亲友间的谈笑风生,这里充满着书卷气息。人们纷纷步入一家家老字号中,或安静欣赏文房四宝,或窃窃私语分享着其中的典故。即使并不精通书法艺术,也不妨碍一颗感受中华传统的虔诚之心。
东西两条三百多米长的步行街并不算长,中华书画艺术却活生生的在这里跃然纸上。
琉璃厂夯实了厂甸庙会京城头牌的地位,厂甸庙会则将琉璃厂的文化底蕴发扬光大。吃吃喝喝只是过大年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才是庙会真正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