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文脉你阿吃过南京的糖zu藕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74.html

南京,有河有湖有江

纵横的水系孕育了丰富的物产

培养了南京人挑剔的味蕾

南京地产的水生菜

有一个很响亮的名称叫

“水八鲜”

“八鲜”具体指哪八种蔬菜,说法不尽一致,按《南京蔬菜志》所说,是指莲藕、菱角、芋苗、茨菇、芡实、荸荠、茭白、水芹八种,或将茭白分为茭瓜、茭儿菜两种,而略去芋苗,亦为八种。

有人说“水八鲜”应作“水八仙”,八种水生菜中没有茭儿菜,也没有芋苗,而有莼菜,莼菜主要产于苏、杭一带,南京很少见,可见此“水八仙”非南京之“水八鲜”也。

莲藕

南京所产莲藕品质优良,宋代已出现“绣莲藕”之名,之后又有“花香藕”闻名遐迩。其实“花香藕”乃“花下藕”之讹,据明代《正德江宁县志》记载:“藕,花有红、白二种,白花者佳,花开时藕极嫩,谓之花下藕。”

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一书中盛赞南京莲藕“巨如壮夫之臂而甘脆无渣滓,即江南所出,形味尽居其下”。

清代袁枚编纂的《乾隆江宁县新志》说南京莲藕“以上元后湖者为最,而江宁莫愁湖所产亦佳”。“

在南京“秦淮小吃”中有一道美味:“糖粥藕”。“粥”,南京话念“zu入声”,如果按普通话念“zhou”,这个小吃就没有南京味了。

茭白

茭白,古称菰。六朝时沈约有《咏菰》诗:“结根布洲渚,垂叶满皋泽,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到了北宋时开始出现“茭白”之名,南宋《景定建康志》就记作“茭白”,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则记作“笋茭”,明代《客座赘语》云“茭白之出秋中,白菜之冬初,为尤美”。

南京本地品种名为“箭杆白”,属单季茭,秋天上市,肉质肥嫩洁白,南京人习惯称其为“茭瓜”。

茭儿菜

茭儿菜,是南京地区的一种野生茭白。

《乾隆江宁县新志》云:“茭儿菜,即菰也,水中生,三月后笋老,以此继之,至秋中更肥嫩。”

《冶城蔬谱》云:“茭儿菜,生洲渚中,《尔雅疏》谓如芹菜可食,然洲渚之民,无有连叶卖者,惟剥去外裹之叶,取嫩心可二三寸,沿街唤卖,粗如小指,肥白若不胜齿牙。”

《白门食谱》所说的“后湖茭白”,应该也属于这种野生茭白:“后湖之茭白,肥而嫩,易烂而味鲜,他处所产,多不能及,用以作面饺,或炒猪肉丝,皆可口。至老时,其根部长大,名曰茭瓜。”

茭儿菜一般4月上市,南京人用它与鸭蛋作汤,其味鲜美清凉。旧时夫子庙的茶馆中,有用茭儿菜制作的烫面饺,香甜淡雅,风味独特。可惜这种野生茭白现在已很难见到。

菱角

旧时南京城郊盛产菱角,《客座赘语》说南京有“大板红菱”,其“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嚼而化”。

张通之在《白门食谱》中列“南湖菱角”为名品,“此湖在莫愁湖之南,故曰南湖,其内产菱,色鲜红,他处所产者,无此色也,西城内有菱角市者,相传即此菱角销售处,其味极鲜美”。

茨菇

茨菇,又作茨菰,宋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均有种植。旧时南京沙洲圩一带种植茨菇较多,“秋冬应市,细腻香滑,粉糯可口,用来蒸鸭煮肉,味殊隽别。”

荸荠

《尔雅》中称其为“芍”,由于和荸荠一同生活在水中的“凫”(野鸭)很喜欢吃荸荠,于是荸荠又得名“凫茈”。后“凫茈”逐步音变为“荸荠”。

芡实

旧时南京亦盛产芡实,南宋时的《景定建康志》在“物产”中所记的水生菜除藕、菱、茭白外,还有芡实。

芡实又名“鸡头”“鸡头果”,南京话说成了“鸡得果”,系“鸡头果”之音变也。南京人形容某物小而圆,会说“像鸡得果一样”。

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已有关于种植芋的记载。旧时南京城西南沙洲圩一带种植面积较大,所种多为水芋,故被列入“水八鲜”中,品种以紫芋为主。

《乾隆江宁县新志》:“芋,大为芋头,小为芋子,卓王孙所谓蹲鸱也。”南京人通常称芋之大者为芋头,小者为芋苗。南京人用芋苗与藕粉、桂花、糖等煮制的“糖芋苗”,是南京小吃中的一道美味。

水芹

水芹,南京人多称其为“水芹菜”。旧时南京湖泊池塘众多,多有野生水芹滋生,亦有人工栽培的水芹在早春应市。

明代《正德江宁县志》记载:“芹,生水泽旁,洁白有节,其气芳芬,安德等乡皆有之,岁充贡。”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皆云“惟早春之水芹……为时蔬之尤美者”。#出发吧有维新青年#

内容来源:南京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