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上曾有三大灯市,现今仅存夫子庙

每年正月十五,南京夫子庙都人山人海。夫子庙的花灯已经成为南京的地标性活动,可谓闻名遐迩。但实际上,南京历史上有三大灯市,夫子庙仅是其中之一,而且并非最早的。那么另外两处灯市在哪里,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现金的夫子庙花灯节已经是霓虹灯的盛宴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汉代就有了,南京的元宵节发展到鼎盛要归功于朱元璋了。明朝定都南京后,为了让首都繁华热闹,朱元璋把当时在南京修建宫殿、城墙的工匠及其家属全部留在了南京,同时又从今天安徽等地大量招募人员,这样南京的人口规模一下子扩大了。

明代南京城

唐代元宵节的灯期仅为三天,朱元璋扩展为十天,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十天叫作灯期。其中正月初八、十三、十五这三天叫灯节,这三个灯节又各有名称,初八叫上灯日,十三叫试灯日,十五叫正灯日,最重要的表演是在正月十五。

在这十天里,家家户户点灯,到处是灯,有如满天星斗在人间,形成天人合一、同乐共融的太平盛世景象。它就是古代中国的狂欢节,这一天男女都可以走出户外一起玩。

年的夫子庙

为了应付这么大的花灯供应量,到了清代南京城逐渐形成了三处灯市,分别是评事街、夫子庙和笪桥。清代过年期间,从笪桥到评事街,沿着今天升州路一带,到了晚上灯火通明,黑夜如昼,非常热闹。

笪桥是南京城南横跨运渎上的一座桥梁。“俗传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旧名钦化,马光祖改建,名太平桥。”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笪桥灯市,为金陵一胜。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金陵岁时记》也曾载:“俗以正月八日、十三日十五日为灯节。洪杨未乱之前,凡庵庙皆上灯。同光间,唯天青街之白衣庵最盛。评事街之江西会馆、门东之天喜长生祠、堂子巷之财帛司亦然。”

笪桥旧影

清末灯节期间,则是从今升州路口的评事街开始,一直向北延伸到笪桥以北的木料市,一路灯光连绵,彩灯高悬。《金陵赋注》记载:“笪桥旧有灯市,蔓延于评事街,比岁稍寥落,而县学文庙称盛焉。”到民国时期,笪桥灯市与夫子庙灯市仍然共存。清末民初潘宗鼎所撰《金陵岁时记》记载:“府县学(即夫子庙)前评事街,皆灯市也。”

评事街

曾经的评事街

改造前的评事街

但在民国后期,笪桥灯市的地位开始衰落。夏仁虎《岁华忆语》记载:“新年灯市,旧聚于评事街,迤北至笪桥市。近年则夫子庙为多。”可见,灯市在民国后期已经向南完成迁移,夫子庙成为灯市的核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事街的灯市也逐渐衰落,从此夫子庙成为南京唯一的灯市。

旧时评事街和升州路的路口

正月十五过后,到正月十八才落灯,也就是等灯落了,过年才算过完,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正月十五过了,过年才过完。从唐玄宗开始,过年上灯增加到三天,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北宋时又增加一天,从正月十三到十六;南宋时期,变成正月十三到十八。此后到明朝以前,东南一带大部分地区都遵守着这一传统。明朝朱元璋把上灯日提前到正月初八,形成了“起于初八,止于十八”这样一个传统。但由于朱棣不久之后又迁都到北京去了,所以这个风俗没能传到全国,仅仅固守在南京。

秦淮灯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