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在色、香、昧、形及营养方面各有千秋外,还由于它们的大多数品种都具有食用方便、乡土味浓、易于存放、便于携带的特点,既能代替正餐,又可充当点心。因此,长期以来,古老的品种盛传不衰,新颖花色层出不穷,各地小吃的制作也是八仙过诲,各有独特之处。
地域广阔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食品制作上就有地域性的特色,在制作技艺上、饮食习惯上也逐渐体现出各自的乡土风格特色。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为我国百花齐放的小吃风格提供了条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小吃制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今,在我国小吃的百花园中,多种多样的风味特色竞相开放:有传统的宫延小吃,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小吃,也有色彩斑斓的宴会小吃和小吃宴;有精工细作的高档次小吃,也有普通的面食杂粮小吃品。它们各有所长,各显技艺,形态美观,味美可口,成为我国食苑中一束鲜艳而独特的奇晤。
在我国丰富的小吃群中,各个品种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古代,人们就讲究小吃制作的工艺水平,从晋人束暂《饼赋》中便可见一斑:“笼元迸肉,饼元流面。妹揄冽敬,薄而不绽。腾昧内和,月襄色外见。柔若春绵,臼若秋练。气字文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偏。”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的“小馒头小馄饨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著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小馄饨小如龙眼,用鸡汤下之。古代的小吃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而如今扬州名点“三丁大包”虽说是一般大包,但其制作风味的特色轰动香港,风靡日本。它取用鸡肉、猪肉和笋肉等并按一定比例搭配而成。在刀工上,要求鸡丁大于肉丁,笋丁小于肉丁,并用鸡汤始制,素有“李荠鼓形挪鱼嘴,三十二纹折味道鲜”之赞。其特点是馅,心多,包子大,鸡肉鲜,冬笋嫩,猪肉香,油而不腻,甜咸可口。北方的“龙须面”和清宫小吃“银丝面”,虽然主料不过是水和面,但制作要求却十分复杂,需经过七八道工序,通过反复神扣拉扯,一块面团可以神变成细如发丝的面条,且不断不乱、互不粘连,令世人叹为观止。
历史悠久的博望锅盔,不但保留着古老的风貌,然其制作工艺更加精湛,风味也更加美好,经慢火烤烙后,皮焦脆、瓢韧软,饼面呈焦白而非焦黄,盛夏时节,长途携带而不变质。广州的传统小吃虾饺,个头比拇指稍大,呈弯梳形,皮薄而半透明,其中馅料虾肉呈婿红色,隐约可见,外形美观,爽滑,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而不腻。
北京是中国小吃文化的重要之所,这里既集中了四面八方的小吃原料,又汇集了东西南北的风味小吃及烹制高手。典型的北京风味小吃“豆汁”,它那酸溜楠、甜丝丝、热乎乎、辣酥酥、香喷喷的滋味,曾使多少代北京的老者流连,幼者忘返。长江下游的扬州、南京小吃,自古饮食文化发达,李斗《扬州画肪录》记载清代扬州“茶肆甲于天下,城市外,小茶肆,皆面馆小吃,每旦络绎不绝”。南京夫子庙小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茶坊酒肆小吃摊点比比皆是,其品种琳琅满目,历久不衰。
岭南小吃,花色繁多,做工精细,各种粥品不仅风味别具,而且注重营养和滋补功能。它以民间食品为主体,不断吸收外来小吃制作之长,如沙河粉、肠粉、叉烧包、虾饺、马蹄糕等,无不具有浓厚的南国风味。
除上述介绍之外,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小吃佳品,并且都影响一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