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云文讲所四十年

李从悠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304258/

文讲所四十年

文/缪云

序:文讲所四十年纪念座谈会总算落幕,虽不圆满,还是顺利。

座谈会筹备,两个多月前就在冯老师的率领下运作了。按最初计划,座谈会进行两天,邀请所有能来愿来的老师和校友参加,聊聊天,叙叙旧,喝杯茶,喝点酒,参观参观名胜古迹,增进增进感情…

计划报至作协,作协非常重视并表示支持。但是,经再三研究,最后予以否决。疫情期间,各种会议严格控制出席人数。

座谈会虽未能如愿,但作协尽力了,我们也尽力了,能如期举行,就是胜利,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从文J所到文学院,我始终是参与者,对所有的老师和许多优秀的学员都非常熟悉与了解。四十年匆匆而逝,既漫长,又那么短晢。都说年龄大了,过去的事会越来越淸楚。

座谈会筹备期间,一些尘封已久的资料和人与事,不经意都浮现出来,成为座谈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刻意想写点什么,只是从曾经的学员角度,从满怀感恩的基点,首先将我在文讲所的培养下,取得的一些成绩作个汇报,因而有了。

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想到哪,写到哪,只是回忆,只是记录,不经意竟然写了十多篇,成了四十年流金岁月中的一个完整的段落。

既如此,该有个"序"。

昨日接到通知,“故乡影视"许可证换发已获通过。真快,十四年了!曾经上千家的同行,坚持到今天,并且仍在"喘气"的,估计已是个位数了。做事业难,做影视业更难!但电影是我的梦想,帮我实现梦想,并走到今天的,正是文讲所。

当年文讲所报考除了参加考试,还得交一篇(部或首)作品。后来才知道,我考试的文章不及格,不能录取,但是,文协负责电影创作的钱玮老师(南大钱南洋之子)以我交的电影剧本为由,破格将我录取为旁听生(第一期13组),使我最终成为文讲所一员,从此走上"文艺"之路,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走到现在。恩师钱玮老师已故去,但恩情永在,耿耿于怀!列举作品,作为对恩师的回报:

1,电影《守望大山的女人》,国家电影局推荐影片;

2,电视系列剧《电视茶馆》,飞天奖、江苏省电视剧奖;

3,电视剧《奶娘》,中国电视剧上海收视奖、江苏省政府奖、江苏省电视剧奖、江苏观众最喜爱十佳奖、南京文学艺术奖;

4,电视剧《山里山外》,江苏省电视剧奖、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5,四十八集电视艺术片《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市文联优秀奖;

6,纪录片《中国南京夫子庙》;

7,电视艺术片《江苏文化名人群芳录》;

8,纪录片《面对竞争的市场》,商标法十周年献礼片;

9,电视系列剧《新的长城》(中国首部抗洪救灾剧),江苏省电视剧奖;

10,纪录片《日涌大江流》(南大中文系首部纪录片),作为作家班毕业时的贡献;

11,电视剧《浊世清流》(首部清官于成龙故事片);

12,电视剧《运河女人》,已批准,待拍;

13,电影《南京男孩》,已批准,筹拍中。感谢文讲所的培养引路,感谢刘舒老师、钱玮恩师,感谢俞律老师、冯亦同老师影视之外,让我签约作协,出版了长篇小说《穗子》,以及小说集《流星》。

借文讲所四十周年之庆,向各位老师及学友汇报。

续1

文讲所第一期共录取余名学员,划分十二个正式组和一个旁听组(13组),除面授课以外,每个组均配了辅导老师。我所在的13组辅导老师由南大的王继志担任。王老师后为南京大学写作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沈从文研究专家。

文J所百余名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数只是初、高中文化,对文学创作几乎都是门外汉,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中,学员们个个经风见雨,历经磨难,虽文化不高,知识浅薄,却有厚厚的生活积累在脑海里,沸腾在灵魂中…文讲所是把钥匙,将我们的心胸打开,举着文学之火,将我们的灵魂点燃,让我们将喜、怒、哀、乐尽情倾泄而出,使我们成了作家,成了诗人…使我们生活的南京成了"世界文学之都"

续2

文讲所面授班的开办,让一部分文学爱好者有了系统学习创作的机会,也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满足更多人的渴求,市文协决定增设函授部(因面授教室限制),招收范围暂定为省内及南京周边地区(沪、皖、浙)。文J所面授班学费很低,除去必付的讲课费(只能算交通费),没有一分结余,若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则费用解决不了。研究再三,决定用张贴大字报的形式招生。于是,我带着一梱写好的广告前往沪宁沿线城市和上海合肥等地,骑着租借当地的自行车,大街小巷,一张张将广告贴上去。一份辛苦,终究会有一份收获,一千多名文学热爱者加入到函授部来,为两年后"青春文学院"的创立,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年,有了两年函授办学的经验和成功后的激情,以及经费的宽裕,文协的各位老师决定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函授部正式改名为"青春文学院",并在全国招生,在全国省会城市党报刊登大幅招生广告。大魄力赢得大成功是必然的结果,青春文学院首届学员达两万六千余名,管区内接收汇款的鼓楼邮局工作瘫痪。第二年,"青年文学院"、"XX文学院"等等培养创作人才的院校如雨后春笋,开遍大江南北…

续3

文讲所为南京的文学创作和发展,输送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许多作家、诗人、编辑、编剧至今仍活跃在南京文坛上,用他们的作品为世界文学之都辛勤奉献。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函授学员,也是各领风骚硕果累累。

南通的蒯本佑原是玻璃厂临近退休的普通员工,参加函授后,虽只有中等文化,但非常刻苦,学习写作,积极参加文学院的活动,成立了南通校友会,组织学员学习、创作、交流,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还带动了学友们的创作热情。因作品不断发表,临近失业回家的他却被有关部门发现,随后调入区文化系统,经自身努力,当选为区文联、作协负责人。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文学改变了他,同时也改变了他后代的命运。

学员的故事很多,待续了……

续4

学员故事之顾介玉

函授学员中有许多诗歌爱好者,其中连云港农村的顾介玉诗写的好,字也秀气,深得诗歌辅导老师高加索的喜欢,常选送其诗作写好诗评推荐到院刊发表。

函授班第一次笔会在常州举办,顾介玉成为当然人选,我先期抵达负责接待。在安排住宿时,我将顾介玉与另一女生放在了一个房间。报到那天,临近中午了,除了顾介玉,与会学员全部到齐。我猜想,从连云港到常州,要转几次车,而且又是在乡下,迟点到是正常的,再等等吧,这么难得的机会,谁都不会放弃的。

一个单腿重度残疾、面貌丑陋(不是贬义)的小伙子进入大厅,走近桌前,将通知书递到我面前,低声说道:老师,我来晚了,我叫顾介玉。惊讶之中,我赶紧调整房间,将他换入男房。都说文如其人,都说字如其人,高老师上当了!当然,我也上当了他的诗那么清丽,他的字那么娟秀,我们想多了,活该上当…

常州笔会结束不久,我们去连云港面授辅导,我当然要通知在连云港的顾介玉。也许是动了恻隐之心,我让他和我住在一个房间,帮他省点住宿费。结束的那天晚上,我夜里醒来喝水,看到他圆瞪着两眼望着天花板,我问他怎不睡觉?他憨憨地笑道,老师明天早上火车,我怕睡着了忘了叫醒您…

我心头一热,多好的小伙子,虽残疾,但灵魂却这么完美!我发誓,一定在创作上多多扶持他。

学员太多,为更好管理,各地相继成立了校友会,学院由我负责,创办了"青春校友报"。从此,顾介玉和他的诗歌成了报上的常客(诗也的确好)。

顾介玉就这样和我成了朋友。一年后的一天傍晚,突然有人敲响了我家门,打开一看,顾介玉一头大汗,背着一只蛇皮袋站在门口,让我一惊,赶紧让他进门。放下口袋,他说,家里收了花生,送给老师尝尝。我很感动,但也知道,他不是单单送花生的。

诗歌可以结缘,过去不相信(现在也不信),但顾介玉让我信了。他告诉我,福建的一位学员看了他的诗,很敬佩他,打算把他在广州打工的女儿介绍给他当老婆,这次就是去福建相亲的。

我打死也不信,别人只看到他美丽的诗,却并没见过他的人,一旦见过了,是谁都不会将女儿朝火坑里推的。

顾介玉信心满满的说,不成我就回来,少不了什么。

好酒好菜为他壮行,知道不会成,也希望他能成。

第二天我送他到了雨花台火车站,帮他买了票,送他上了开住"伊甸园"的火车。

几天后,家门再次敲响,顾介玉和一个漂亮又时尚的女孩(女孩在开放前沿的广州打工几年)站在门口…

顾介玉家乡的电台连续几天以"文学为媒"为题报道了他与她的故事…

几年后,我又见到了他们,她已面目全非,与他同化了…

续5

文学可以改变命运,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所体现,从改变个人命运这点出发,文讲所(青春文学院)功不可没。

北方某农村一个学员,通过文学院这座给他梦想和希望的桥梁,非常聪明地将他自己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同学所在的农村通讯落后,但有线广播却直通到每户人家,而且每个村庄都架着高音喇叭,喇叭除高吼歌曲,另一个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指示,以及重要社、队通知。

文学院每月辅导资料按时寄出,乡邮递员本可将资料送至村里,但该同学只将收到地址简写到大队。就这样,每个月的某一天某一个人们都在的时候,响彻云霄的大喇叭便会响起:XXX听好了,你南京的大学又给你寄文件了,你赶紧来拿,被猫叼,被老鼠啃,大队慨不负责!

每月都喊,一喊就是年把,喊的所有人都知道同学是南京的大学生,喊的连公社都知道那村里有个高知人才,是人才就不能放过。于是…于是,同学放下锄头,穿上爹妈新做的中山装,得意洋洋地迈入公社大门体制之内…

续6

在"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全民下海经商的洪流浊浪中,文学热潮渐渐退却,文学院曾经的辉煌风光不在。

青春文学院是正式编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辉煌时期借调的工作人员,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道义上都一时遣散不了(都是自绝后路投身进来的),解决这些人的生活之忧,便成了市作协(85年由文协改为)和青春文学院的首要问题。

"南京作家与企业家联谊会"由市作协牵头成立,创办由俞老题名的"企业家与作家“报,文学院工作中心随之转向,全力投入到与企业的"联姻"之中。

文人吟诗弄文行家里手,与企业家交朋友更不在话下。在作协这些"文人"的指导、文学院具体执行下,由企业家出钱,作家撰稿(企业报告文学)的"企业家与作家"报连续出版。与此同时,文学院广泛发动各地学员,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关系,相继出版了五本"当代企业与企业家传"丛书,不但解决了文学院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为南京作家和文学院学员提供了双赢的写作实践。青春文学院虽不再招生,但仍旧在文学的路上前行,由"创作新稿"(后更名"文艺学习")改名的院刊"青春文学"一直不间断的延续着,直到年5月停止,共出版九十四期。

年,电影《守望大山的女人》批准拍摄,青春文学院、青春文学院影视中心作为出品方和摄制方全程参与,为青春文学院能东山再起,留下了一个新的窗口…

续7

四十年友谊长存的"黄埔一期"

远在爱尔兰的群主建了"青春文学院”群,将四面八方离散的学友们重又拉回了文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青春文学院”群建立之前,文讲所已经有了一个群,人数不多,群员以文讲所一期二年级小说组人员为主,并且很自豪地把这个小群冠名为"黄埔一期"。

"黄埔一期"相对诗人众多的"青春文学院"群来比,虽然显得冷清许多,但群员的从不间断的友谊,却绵延了四十年之久。四十年来,群员每年都要轮流做东聚上次把,谈谈日子,谈谈家庭,谈谈创作成果…

文讲所一、二期在市文协(作协)的辛勤栽培之下,出人才,出作品,为南京的文学事业增砖添瓦,可谓功不可没,众所周知。

略举"黄埔一期"群员为例:

杨新华:(原为市郊江东门某小学教师)文讲所毕业不久调入区文化馆、市文物局(副局长退休),是南京文物专家,文物专箸等身,为南京的文物发掘和保护作出巨大贡献,至今仍担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古都学会会长等职(职务太多,略了)…

王明皓(月白):(原为某企业员工)文讲所毕业后先借调至市文协,在担任《创作新稿》编辑工作之余,连续发表高质量的小说多篇,最终跨入省作协,成为少数专业作家之一,出版多部影响深远的长篇大作和电视连续剧,还是现今《人民作家》网的网红作家…

金卫东:(原市某建筑企业员工)文讲所毕业后不久,考入江苏电视台,先后创办闻名遐迩的体育栏目《奥鸽体坛》和《三九体坛》,为发展江苏和南京的体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高秀华:(原市某钢铁厂员工)文讲所毕业不久,考入江苏电视台,是轰动全国的国内首部琼瑶剧《在水一方》编剧…

叶喜林、张亚宁、徐玉黛…至今笔耕不止,佳作不断…

续8

从文讲所走出,并坚持到今天,并取得卓越成果的学员,无锡的安娟英是特别值得写一写的人物。

认识安娟英,熟悉安娟英,并成为好朋友,算起来也有近四十年了。

第一次见到安娟英是文讲所函授班的笔会上。典型的南方小女人外形,甜甜的吴侬软语,是报到那天她给我的深刻印象。

安娟英在区下面的文化站工作,与文化有关,因而写诗也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她写了很多诗,是这届学员中突出的"诗人"。

笔会结束不久,我和张玲老师去无锡给学员面授,又一次见到了安娟英,见到她带来的许多诗,知道她加入了作家协会。

再次见到安娟英,已是多年以后了。那年省视协在无锡电影工业园区举办年会,她拎着一盒螃蟹来看我。我们聊了很多,知道她早已离开文化站,先是经营图书,后与家人开办了工厂。工作虽变,不变的是对诗的痴迷始终如一,越发热烈。

如今,安娟英的诗界天南地北,如日中天,不但自己大量的诗歌佳作随互联网源源传播,且利用自己掌握的平台,不倦地将学友的诗作推荐问世…

安娟英与诗有关的名誉和称号太多太多…安娟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是青春文学院帮助了她,让她在诗的圣殿中走到今天…(大意)她说的一半对!青春文学院只帮她领进门,怎么走,还是她自己。

安娟英走的很好!走的很精彩!

续9

文讲所、青春文学院面授和函授,让学员们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许多人改变命运,使许多人走上文学道路,使许多人至今仍笔耕不停硕果累累…

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学员们在汲取文讲所、青春文学院营养,丰富与充实自己的同时,许多学员也为文讲所和文学院作了意外的贡献。《当代企业与企业家传》前后出了五本,一百多个企业与企业家入选,一百余万字。这一百多个企业与企业家的联系、采访、撰写,大多是学员们完成的…

年,南通学员蒯本佑寄来了他新写的长篇小说《濠河滩》,请我联系出版。小说足有三十多万字,看得很费劲,但在这三十多万堆积的文字中,一个久远但非常熟悉的人物让我心中一动,这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艺术形象,是任何作品都不应该疏漏的人物题材。

小说经修改,最终得以出版,而我以小说中一个人物生发出来的故事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也获准拍摄。这就是后来六家上星卫视,几十家地面频道播出,创当年收视第一(亮剑第二),发行至北美和台湾地区,获五个奖项(包括南京文学艺术奖)的《奶娘》。

续10

学员故事之湖州才女曹丽黎去横店拍戏多少次路过湖州,虽从没下来过,但车外这座宁静整洁的小城,仍给我留下了忘不了的印象。

和曹丽黎相识于上海笔会上,时间久远,除了记得给笔会讲课的上海作家程乃珊和赵丽宏,参会的学员几乎都没了印象,若不是有了这个群,有了大家的再相聚,有了让我找回尘封往事的窗口,才使已经陌生的曹丽黎和当年的那些同学,渐渐回到我的眼前。

年前收到曹丽黎寄给冯老师和我的书,篇篇美文,才华横溢。看了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