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与方志可以补充历史在细节上的不足。今日,悦华就在山东巨野一郭姓家族的族谱中发现了一篇元代学者杨桓的佚文,自觉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有助于考察杨桓的生平,也有助于了解元代社会情况。
01杨桓的生平
杨桓(-),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人,是元代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家,著有《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等,曾参与地方志总志《大元一统志》的编修。善篆籀,现有篆书墨迹《尚书无逸篇》存世,与萧斛的隶书、赵孟頫的楷书(同内容)合为一卷。其碑刻存世量较大,年还有他书丹的碑刻《尊经阁记》在济宁出土。
杨桓的生平在《元史》(含其他史载及其自述)大略如下:
年(是年蒙古灭金)出生,幼警悟,读《论语》至《宰予昼寝章》,从此终生非疾病不昼寝。
后在东平府学师从康晔等读书,接受传统儒学教育。
年受举荐任补济州教授一职。在此期间,为去世的曲阜县令“衍圣公”孔之全墓志书丹(年)。
年(至元十六年)济宁府升为济宁路,他任济宁路教授。任此职期间,曾撰书《单州夫子庙碑》(年)、《重修阙里庙垣记》(年)等碑。
年(至元二十二年)被召至大都,任太史院校书郎。其间,奉敕修撰《仪表铭历日序》。
年(至元二十五年)以从仕郎的身份任秘书监丞。
年(至元三十年)任监察御史。
年(至元三十一年)以儒林郎的身份任秘书少监。任此职时参与编修《大元一统志》。
年(大德三年)去世。去世后其著作《六书统》等得以出版(约至大元年,即年)。
杨桓的夫人孔氏,是孔子五十三世孙,育有子男五人。(参考资料见附注)
02新发现的杨桓佚文的主要内容与价值
新发现的杨桓佚文是一篇碑志,文收入山东巨野诚志堂《郭氏族谱》,题为《郭氏南茔碑文》,是杨桓为当时的郭氏族人撰写的纪宗碑文。
全文近千字,包括碑文和铭(赞)文,融叙述、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文字可观。
其碑的篆额书丹者亦为杨桓,根据碑文内容推断,此碑原立于巨野县新城庞尔庄(现新城左楼)附近的郭氏茔地,目的是“永为行路观”的,但可惜的是此碑现不知所踪。其抄本为明万历十一年(年),这说明最迟年,此碑还存世。
如果和《尊经阁记》碑相比较,也可以推断郭氏南茔碑形制较为巨大。
虽今古碑不存,但通过传抄保存至今的文章也有其存在价值。
一、此文可以作为杨桓生平的考证与佐证材料。(一)杨桓在巨野(济宁路治所驻地)生活的佐证
《郭氏南茔碑文》是应元代在济州(后称济宁府、济宁路,治所在今山东巨野)生活的郭氏家族的要求所作。这一家族属当时望族,号称“金牌郭家”,主事人郭天佑为地方士绅,其弟郭天祥曾任万户(军职,四品阶)。郭天佑的名字在现存的《济宁路总管府记碑》、《济宁路达鲁花赤睦公善政颂碑》等碑文中都能找到,在当时当地颇有影响力。
在文章开头杨桓写道“愚与郭君交有年矣”,这个老交情应该是他任济州教授、济宁路教授时期结下的。
《济宁路总管府记碑》记载:“至元十六年(年)六月,中书省奏奉圣旨,济宁府改济宁路总管府”,从至元十六年改制到二十四年(年)立碑,至少这9年间,济宁路的治所是在巨野,而非任城(今在济宁)。所以杨桓任济宁教授至少有7年时间(他年调任入京)是在巨野度过的。这样与郭天佑相交往才有可能。
(二)杨桓在大都任秘书少监的佐证
此文作于杨桓任秘书少监期间,时在—之间。依据是《南茔碑文》的落款:“儒林郎秘书少监杨桓撰并篆额书丹”。
在文章最后还有“大德三祀十一月望日祥旦立石”的字样。大德三年,即年,是杨桓去世的那一年。但是,这只能确定郭氏南茔碑的立石时间,而不能作为杨桓写作《南茔碑文》的时间。
但可以确定的是,碑文撰写是在大都完成的,因为文章一开头就说:“侍卫亲军总把郭天祐持名彦汴梁刘镐所撰先世事迹状来京师谒。”
二、通过此文也可以了解元代平民的生存状况杨桓在《南茔碑文》中所记述了这个郭氏家族五世的生存状况。
郭天佑的曾祖原生活在河北河间,金末为避战乱移居山东巨野,“念其桑土之沃,遂安恒产”。至他父亲郭全和他这一辈,已经被夹裹进了频繁的战争中去了。
郭全曾跟随东平的世侯严实参加了蒙古灭金的战斗,获战功后“提控旧州寨事”,“兼榷酒税”。
他的军职由郭天佑继承,天佑获战功后,升为侍卫亲军总把。后让职给他的二弟天禄,郭天禄在至元十二年()渡江攻宋的战役中身殁,之后他的三弟郭天祥又继其职。
郭天祥先后参与了蒙古征日本、征交趾的战争,最终获万户之职,赐以金牌虎符。此后,这个家族就被称为“金牌郭家”,渐成望族。
通过杨桓所记载的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看到当时战争对百姓的影响:其先为避战乱而南迁,但其子孙仍被卷入无处不在的战争中去了,这体现的是平民百姓的一种生存的无奈。
总之,杨桓作所的《郭氏南茔碑文》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因而命笔,以飨读者。
附注:(1)杨桓生平参考杨牧原《元代杨桓生平及其书法略考》;
(2)《南茔碑文》参考山东巨野诚志堂《郭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