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1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苏省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其中我省单位主持完成项目12项,参与完成项目27项,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39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28项。记者注意到,在获奖项目中,江苏多所高校榜上有名。
江苏多所高校获奖
一等奖
东南大学榜上有名。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首次产生国家科技大奖一等奖。
二等奖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榜上有名。
二等奖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榜上有名。
二等奖
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榜上有名。
建筑学首个!东大牵头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首次产生国家科技大奖一等奖。
该项目建立了基于城市-街区-建筑遗产多尺度连续性的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体系,成果已应用于全国16个历史文化名城、43个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历史街区,实现了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重大跨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城市总是面临着新生与衰亡、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城市总是处在新陈代谢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传承也必须坚守,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大事。诚如王建国院士所言,项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寻找建筑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多尺度的整体传承路径,二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他说:“城镇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建筑遗产构成了真实的人居环境,这是我们今天能够体验的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处理保护、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王建国院士认为,从学理上来说,城市大多是拼贴渐进生长的。拼贴城市像一幅油画一样,一笔一笔按照理想人居的目标不断叠加或者修改,一直都是“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态。因此,可以将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看成在生命体演进过程中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日常运维、正向介入和科学管理,目的是“延年益寿”,日久弥新。
王建国说:“我们应该在城市中阅读出时间岁月时而流逝、时而凝冻的建筑遗产见证物,历史传承与现代化交相辉映,既要传承文化,做好今天,也要拥抱未来。”
项目组认为,由于过去几十年城市建设主要由经济导向决定,因而大规模拆毁了我们的老城。今天进入了一个新型城镇化阶段,我们在城市里应该在遗产价值判定基础上,提倡“应保尽保”。但是也不能说一座新房子都不能盖。换句话说,不是城市里所有的老建筑都要“一刀切”地保存下来。每个城市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具有代表性的、见证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建筑以及相关的历史环境。这些建筑和环境,毫无疑问要留下来。在这一方面,项目完成人王建国、崔愷、赵中枢、朱光亚、陈薇、董卫等专家团队完成了许多成功实践案例。特别是崔愷院士的“本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从历史文化和场地环境要素中分析提取关键信息作为“地脉代码”,从当代使用需求提取“时态代码”,有效保护和展示历史城镇景观及建筑遗产本体。
对于本体的建筑,我们要研究建筑的“延年益寿”,考虑结构耐久性和补强修复技术、房屋材料的退化机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治小病,防大病”的预防性干预和保护等。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群,尺度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必须把活态的社会状态纳入保护对象。到了城市这个级别,要考虑的就更多,甚至包括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以南京为例,我们首先要要保护的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城市山水格局和都城空间结构,南京不管怎么变,城市的格局不能变。古城格局和秦淮河的关系不能变,历史街区的风貌要保持相对完整性和渐进优化的特征。比如,夫子庙、门东、门西保持明清以来直至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但是不能让一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明清时期的风貌,近现代南京城市发展中一些代表性的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公共住宅也需要纳入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对象。
据悉,项目团队在这方面先后完成了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明故宫保护规划、南京愚园风景名胜设施恢复和复建、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的整治等重要项目。
通讯员唐瑭
少年志编辑兰倩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蔡蕴琦杨甜子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