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在古代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读书人为官的唯一途径。如果将现在的高考比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科举考试可就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一场博弈了。
江南贡院的旧址在南京秦淮河风景区,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院内以石雕壁画为主,展现各种有象征意义的画面,跨过这道分水岭,就算是鱼跃龙门成功了。
古代学霸前三甲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在万万人中脱颖而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被皇帝钦点的人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霸气十足。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程非常复杂,想要获得“状元”的头衔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先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成为一名秀才,然后再通过乡试,升级为举人,这时已经有做官的资格了;成为举人之后,再到京城参加会试,再成功过关之后,就有机会面见皇上,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确定三鼎甲的归属,第一名就是状元。
为了实现获取功名,光耀门楣的终极目标,无数学子寒窗苦读。在封建等级制度极其严苛的时代,读书真的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想想现在开放型的社会结构,可选择性也很多,条条大道通罗马,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新时代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古代考生的考试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他们要在这个高6尺、深4尺、宽3尺的号舍里完成长达九天的考试。在此期间不可以随意走动,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完成,对生理、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每年都有考生因为种种意外中断考试,严重的甚至命丧于此。掀开桌板坐进去体验了一下,感觉进入到一个狭小的墓穴,窒息感扑面而来。监禁在这样的环境能正常发挥水平已然不易,也再次证明无论哪朝哪代,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贡院从落成直到晚清废除科举制度,共计为国家输送了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等众多才子皆出于此,岸边的铜像展类似名人堂,只有人中之龙才有资格出现于此。
科举四宴分别为: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是官方为顺利通过考试的士子举办的庆功宴,以示朝廷恩典。因为科举分文武,故鹿鸣宴、琼林宴指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指武科宴。
中国科举博物馆是我国唯一讲解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发展史的博物馆。当初规模最宏大的时候,有号舍两万多间,居全国贡院之冠。
号舍以千字文为名以示区分。
博物馆由下自上参观也是绝无仅有的设计。从地下四层参观到地上一层,浓缩了科举制度千百年演变的精华,值得细细品味。
少数民族鱼跃龙门的银饰。
“指日高升”的瓷俑。
展厅屋顶很高,气势磅礴。大篇幅的壁画很能把人带入氛围,着重强调鱼跃龙门对于读书人的重要意义。
捷报就是现在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仪式感应该很强,吹吹打打不在话下。突然想起文章《范进中举》里面的一报、二报、三报,邻居围满了屋子,热闹非凡。
当然有考试就有作弊,古人为了作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夹带小抄都是初级阶段,据说还有训练鸽子传递文章的。为了防止舞弊现象,朝廷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大的。馆内有大量的动画视频介绍当时考试前搜身搜物的过程,辫子拆开,衣服不能有口袋,连干粮都要切成小块,如果发现夹带,轻则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录用,重则有性命之忧。
各种御赐牌匾展示非常震撼,功成名就的象征。
文官坐轿,武官骑马。轿身雕刻古朴细腻,整体构造也是小巧精致,身材高大的官员想进去恐怕还有些困难。
明远楼是院内最高的建筑,是监考官员们指挥、监督、休憩的地方。站在楼上可以鸟瞰全貌,随时观察考生动向,防止发生骚乱、作弊的现象。
两边复原了当时的号舍,可以想象在没有电灯的情况下,考生们秉烛夜答,为实现梦想挑战自我的样子。大概理解为什么对读书人都高看一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秦淮河的美景,也是对才子们的一种馈赠吧。
我是子曰独行,诙谐的旅行,悠哉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