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复寻胜迹rdquo高校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句诗形容的是有着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皮影戏。

小小几张皮影,一幅白色幕布,一束光源,琴鼓伴奏中,就能表现千古历史轶事,讲述人生百态。

它被誉为“有声电影的鼻祖”,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个分支,济南皮影戏年由李克鳌带入济南,后经第二代传人李福增、李福祥,第三代传人李兴堂、李兴时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演绎成带有鲜明济南烙印的皮影戏。

对济南皮影戏的保护传承,本质上属于对济南民间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意义生产过程中的转化与生成,不仅有利于济南皮影戏这一剧种的健康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对济南地域文化、济南民间“精神图腾”的守护,更有利于济南“站在前人臂膀上前进”,建构现代化的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助力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建设。

济南皮影戏是历经百年传承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济南剧种之一。

济南皮影戏

在影人雕刻上,影人线条粗犷,造型写意夸张,花纹接近民间剪纸,纹式多种多样;

在腔调上,初为“摩调”,属于吟诵性演唱,表现形式单一,唱速舒缓,节奏平均,唱腔旋律缺少变化,其后吸收山东琴书、西河大鼓唱腔中的四平调、垛子板以及京剧中的“四喜头”鼓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舞台语言上,采用济南方言的念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演时常常加入插科打诨式的语句,诙谐幽默、淳朴夸张之感扑面而来。

济南皮影戏

同大多数民间艺术的溯源相仿,济南皮影戏的源头无法准确考证。据山东地方戏丛书《皮影戏木偶戏》介绍,其源起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主张源于倡义导行的寺庙演出,清代蒲松龄在《日用俗字》中有“撮猴挑影唱淫戏,傀儡场挤热腾熏”的描述,印证着清初济南府及附近区域的寺庙中皮影戏流行的盛况;二是认为源于滦州皮影。古时滦州包括河北省滦县及附近乐亭、唐山等地,滦州皮影盛于清代,辐射华北各地。

至清后期,皮影戏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形式,具有丰富人们娱乐生活、伦理教化、启蒙智慧、满足审美需求等诸多社会功能。

民国初期,济南以曲山艺海的美誉而知名于世,又正处津浦铁路的南北之间,于是成为北方艺人南下发展的首选城市。各路戏曲和曲艺艺人聚集于济南,济南周边地区的戏曲班子和艺人也纷纷来“撂地”卖艺。

年前后,邹县皮影艺人李克螯带领家人和徒弟来到济南,以演出皮影戏谋生,先后在洛口、东安市场、趵突泉、北岗子等地演出,揭开了济南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济南皮影戏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皮影戏的时代性改进。这一方面体现在融入时代主题的新剧创作,新剧《柳树井》《劝夫参军》《白毛女》,以及童话剧《东海小哨兵》《穿靴子的猫》等,均是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剧本;另一方面体现在“净口”的改进,受年戏曲改革工作的影响,济南皮影艺人们进行了“净口”的皮影戏改进,褪去了皮影戏中的迷信、恐怖等封建因素,净化了皮影戏的舞台艺术。

二是专业性组织的成立。年初,由济南市文化局指导的向群皮影社成立,其属于集体所有性质的合作组织,李福增、李福祥、李兴堂、周茂珠、李兴时等皮影戏名角为该社成员,主要在人民商场、新市场、西市场等地演出。年,向群皮影社合入济南市曲艺团。年,济南市木偶皮影剧团成立,剧团内设皮影队,皮影演员有李兴堂、李兴时、周茂珠、李清亮等.

三是艺术交流日益增加。年11月,应南京市文化局邀请,向群皮影社的张子明、王连华、王长生等人赴南京夫子庙游乐场演出。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来山东剧院演出,与济南皮影戏演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这一时期,济南皮影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李兴堂雕刻的托塔李天王、老员外、铁扇公主三件皮影影人被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事,可见济南皮影戏的鼎盛。

济南皮影戏

历经“文革”的短暂沉寂,济南皮影戏于年重获新生,皮影戏艺人们又重新回归舞台。至20世纪末,新编剧种的增多、表演场地的扩大以及济南市皮影戏研究会的成立等,无不证明济南皮影戏再一次迈入快车道。

纵观济南皮影戏发展的历史流变,历经了从社会底层至社会上层、从业余化到专业化、从粗糙到精细等层面的演变,其中不乏皮影戏艺人对皮影戏孜孜不倦地革新与创作,亦有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8.html